一個從來沒有爬過百岳的人,第一座百岳就是審馬陣山,還不小心把北一段(包含了審馬陣山、南湖大山等 3000 公尺以上高山共七座)給走完;第二次上百岳就直攻雪山,而且還是在雪季進行。他是何許人?如此瘋狂,如此天不怕地不怕?
將在 2 月 25 日於公視上檔的紀錄片《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出自於這位瘋狂人物之手,他是導演程紀皓(Howard)。
▲《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導演程紀皓。圖片/公共電視
與山的第一次相見
從小在都市長大,程紀皓沒有什麼登山經驗,從前爬過最高的山是陽明山,而且還是開車上去,而他第一次「認真」的爬山,則是因為工作拍片需要而登上標高 3,141 公尺的審馬陣山。2016 年,臺灣三星希望配合新手機上市在臺灣辦一個展覽,名為「Up to 3742」,當時的策展人王耀邦邀請程紀皓拍攝紀錄片,策展顧問是資深媒體人與臺灣登山史研究家詹偉雄,他們的想法是既然要呈現出臺灣壯闊之美,那就要上高山,與臺灣在地擁有最大連結。
程紀皓第一次上高山就直上百岳審馬陣山,沒看過大山風景的他,站在山稜線上才知道,原來臺灣也有這樣的所在,也在那一趟旅程認識了張元植、張國威等臺灣年輕優秀登山家。
第二次上百岳則是來到了雪山,程紀皓此行也是因為工作需求,在雪地中奮力的往前行,並採訪了詹偉雄,在雪山圈谷,他們聊到了人為什麼要爬山,雖然還不是很能理解,但程紀皓對於爬山這個行為開始感到好奇,也在那趟旅途意外撞見呂忠翰(果果),「當時積雪很厚,我們往上爬時只能採之字路線前進,途中有一個人在旁邊筆直地往上走,看來豪不費力,而且還幫我們一位同行的夥伴將冰爪上的積雪敲掉,後來我才知道他是果果」。
2019 年,詹偉雄看中程紀皓擅長的強烈張力影像剪輯拍攝風格,邀請他擔任張元植與果果的 K2 Project 影像統籌,在觀看了無數支張元植與果果在國內外高山的攀登經驗,還有他們對於山的認知、羈絆,程紀皓逐漸的明白山對於人的意義,「以前我覺得山只是一個郊遊的地方,但認識了張元植、果果,還有這次拍攝《群山之島》的幾位優秀登山者,我才知道每個人跟山的關係都不一樣,特別是這些人與山的感情相當膠著」。
站在群山之島
臺灣有 268 座超過 3,000 公尺的高山,把高山與小山、丘陵全部加起來,占了臺灣國土面積約七成。
起初只是公視節目部經理於蓓華與詹偉雄之間的一句玩笑話,沒想到竟然成為真實,《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默默的就誕生了,「詹偉雄找我拍,我可以說是二話不說就答應了,結果答應了反而有點擔心」程紀皓笑著表示。
臺灣過往針對山域、登山家的影像作品,大多採用客觀的說故事方式,比如說到了某一座山,告訴你這座山的歷史還有動植物、地貌介紹。從決定要做這部紀錄片開始,詹偉雄與程紀皓就很明確的知道不能再拍這樣的東西,「如果我們再拍這種客觀的敘事方式,那就只能一直做一樣的事情,這次我們想要透過與山有強烈連結的人,帶領我們走到山裡面,跟大家述說他與山之間的關係,如此觀眾可以感受到這個人對於土地的情感投射,客觀的美也會因而轉譯為主觀的價值,當大家對他眼中的美產生共鳴,這樣的美對我們來說是更深邃的」程紀皓解釋。
▲《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製作人詹偉雄。圖片/公共電視
▲聖稜線拍攝劇組。圖片/公共電視
從第一次上百岳,到認識優秀的登山家,程紀皓一步步的往山林走,與此同時,對於山之於人的關係也慢慢的如撥雲見日般的明朗。
「我希望這部紀錄片可以讓大家知道原來台灣還有這樣的地方,有機會可以去走走」-程紀皓。
山之餘
《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共聚焦在 4 位山林工作者身上,分別是張元植、三條魚、普魯圖、郭熊,我們問到為什麼會想找這幾位做為首季的四位代表人物,導演笑了笑表示:「這問題很多人問過我,真要說的話應該是因為信任吧!我們要做的事情具有很多不確定因素,而且又是臺灣沒出現過的拍攝手法與題材,我們想找跟我們有一定認識基礎的人,這樣合作起來也比較能避免問題產生。」
找到這 4 位山林工作者,程紀皓試著賦予他們各自不同意義,但事實上卻是他們給予程導不同程度上的影響,「當然做節目一定要有主題,原先我們就有設定主題,可是當我們走到山裡面,實際與他們聊過、相處,才會發現有很多跟我們所想的不同之處」。
▲第一集,三條魚。圖片/公共電視
「三條魚到山上時,我們覺得她很像回到自己的庇護所,可以很明顯感受到山林帶給她的療癒;張元植從小就爬山,13 歲就走過聖稜線,山對他來說就像一個老朋友;郭熊常年在八通關古道做黑熊研究,當他回到古道時,他就好像是那邊的其中一個稀有動物,加上他對於動物留下的足跡總能精準判別何種動物以及當時發生什麼行為,他就像小勞勃道尼演的福爾摩斯;普魯圖就像山中的精靈,他遇到任何情況總是笑笑的,幾乎不會散發負能量,而且回到山屋,他就會熱切的幫大家煮東西,很照顧身邊的人。」
山之於每個人的意義都不一樣,導演讓幾位主角各自選擇對自己意義深遠的山岳,並盡可能讓大家都能一起拍攝,像是三條魚選擇了奇萊主北,張元植是雪山聖稜線,郭熊是八通關古道,普魯圖則是南湖大山。
▲第二集,張元植。圖片/公共電視
▲第三集,郭熊。圖片/公共電視
▲第四集,普魯圖。圖片/公共電視
走到山上
心裡想的跟山能給的總是會有落差,時常爬山的人肯定明白這個道理,縱使平地天氣預報顯示山上氣象再好,下午突然下大雨、山頂白牆都是家常便飯,拍攝《群山之島》時,導演程紀皓也遇到這樣的狀況,「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奇萊主北,我們總共在山上八天,團隊浩浩蕩蕩少說也有 20 多人,結果只有兩天好天氣,為了要拍到讓三條魚感動的聖稜線,我們總共上上下下爬了三次北峰」程紀皓笑著說,「應該沒有多少人會這樣爬奇萊北峰吧」他又笑著補充。
在雪山聖稜線上也讓整個製作團隊吃足苦頭,「那次雪下的很大,積雪又厚又鬆,我們在一處假山頭討論到底要往前走還是撤退,可是那集的目的就是要拍到元植與媽媽一起上山,他想讓媽媽看到他所看到的風景,也讓媽媽放心」,「所以你們有繼續走嗎?」我忍不住接著問,「我想這就留給大家去看紀錄片吧」程紀皓笑笑的賣了一個關子。
▲奇萊主北。圖片/公共電視
▲張元植與母親。圖片/公共電視
▲《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劇組合照
到底為什麼要爬山?
我在最後問了程導這個問題,「你從一開始對於大家為什麼要爬山其實不是很有概念,那拍完這部紀錄片,你有了解為什麼人要爬山嗎?」,程紀皓這麼回答,「當然每個人爬山的意義都不一樣,但我想爬山或許也是一種創作吧?優秀的登山家會找尋各種路徑上山,元植就曾跟我說他覺得這跟創作很像,我後來想想好像也是,爬山會想挑戰越來越難的山、路線,我創作影像也是一樣,也會想要挑戰不同的題材跟手法。」
從 2019 年到 2020 年,《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穿梭在臺灣山域間,捕捉人與山的故事,更是導演程紀皓首次挑戰的題材,無論是技術上或是心態上都是挑戰,那麼,對導演來說,山又是什麼?
「山,就是一個讓我進去紀錄影像、聆聽故事的地方」他想了一下,喝了口咖啡後這麼說。
圖/公共電視、程紀皓
【節目資訊】
- 片名: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
- 頻道:公視
- 時間:2/25 起每週四晚上 9 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