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登山走到一半發現一群野豬在不遠處,你會怎麼做?這在台灣不太可能發生,頂多遇到一大群水鹿,但在美國,這樣的驚奇事件已經天天上演。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資料顯示,目前美國境內的野豬數量已經達到 600 萬頭,仍以極快速度繁殖中。過去 30 年來,美國野豬分布已經從原本 17 個州拓展到 39 個州,粗估每年至少造成 25 億美元經濟損失(食用農作物、踩踏農地、破壞設施、疾病傳播等等)。
美國農業部的「國家野豬危害管理計畫」經理 Dale Nolte 說到:「從 1,000 隻到 2,000 隻沒什麼,但如果有 100 萬隻,很快地就會從 400 萬到 800 萬隻」。據了解,目前美國境內的野豬多為美國野豬與歐洲野豬的混種,意味著這些混種野豬具有強大的遺傳基因優勢,他們更容易生存下來、抵禦更多種疾病,加上極強的繁殖力,一年可生育兩胎,每一胎可產 10 隻小豬,只要 3 個月大就可再繁殖。
▲光看圖片會覺得野豬滿可愛的,但對當地造成的破壞不容小覷。圖片/USDA
▲不同年代的美國野豬分布圖。圖片擷取自 USDA
至於是什麼原因造成野豬大量繁殖?有一說把災害源頭指向全球暖化。因為暖化造成植物生長旺盛,也給予野豬大量食物來源,所以繁殖速度加快。
有沒有可能大量獵捕野豬?事實上豬是一種很聰明的動物,而且警覺心極高,嗅覺也很強,如果開槍射中一隻野豬,其他野豬就會立刻躲起來,他們也會知道找個安全的藏身處,讓人類難以發現,甚至還會轉為夜間行動,增加捕殺的困難度。
目前受影響的各州早已展開野豬數量控制計畫,像是鼓勵民眾目擊通報,並由專業的獵捕人員進行獵捕工作;或是獎勵捕殺制度,只要成功捕殺野豬就給予獎勵(但禁止私自販售野豬)。
台灣也有物種過度繁殖浩劫
這則新聞讓我們想到兩年前金門也有一種物種大量繁殖,造成作物、原生物種數量減少的生態浩劫,你知道是什麼動物嗎?答案是:孔雀。
因為 1999 年的丹恩颱風造成金門一間孔雀繁殖場的屋頂被吹走,孔雀如重獲自由般,瞬間逃離繁殖場,當時只有 14 隻。20 年後,當年的 14 隻孔雀已經暴增到 1,400 隻,且因孔雀體型大,公孔雀可達 2 公尺長,母孔雀也有 1 公尺,移動速度快、繁殖速度高,又是雜食性動物,不僅破壞農民的作物,還會吃鳥類、蜥蜴、蛇、青蛙的蛋,造成當地原生物種面臨巨大危機。
▲藍孔雀示意圖,圖片/Pixabay
於是,金門縣政府在 2018 年發起了「孔雀消除計畫」,民眾只要抓到一隻孔雀,就給予 600 元獎勵金,可是一整年下來卻抓不到 100 隻,成效不如預期。
民間則另外成立「金門野生孔雀保護協會」,認為藍孔雀具經濟價值,建議政府可以蓋一間大型孔雀園,吸引觀光人潮,既可利用藍孔雀賺觀光財,又可達到生態保育。
兩則新聞聽起來是不是非常雷同?生態保育很重要,但物種數量控制更重要,一旦某種物種數量超過控制,就會造成其他物種數量減少,生態平衡將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