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潮越來越熱,加上疫情影響,大家避免去百貨公司、購物商場等人擠人的地方,於是改往山林裡去,沒想到,每個人的想法都一樣,導致幾乎每一條熱門登山路線都擠滿了人,舉凡抹茶山、火炎山、柴山秘境,甚至是嘉明湖、合歡山、奇萊山等百岳路線也都是滿滿的人潮。在摩肩接踵的情況下,不要說防疫,連好好欣賞美景、放鬆心情都成了難事,更不用說隨之而來的環境破壞、遊憩品質低落等問題。
面對這樣的「亂象」,有些人乾脆就不上山,改去海邊(但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有些人則不管三七二十一,還是一股腦往山裡跑;還有些人則想盡辦法避開熱門路線,挑選「比較少」人的山徑。但不管怎樣,山裡頭擠滿人的問題依舊沒有被解決,到底造成如此情形的原因是什麼?難道以後注定都只能人擠人了嗎?
登山客一詞已不足以涵蓋現在山上的「遊客」
想到登山客或是山友,大家腦中可能都會浮現一個類似的形象-揹著大背包、手拿登山杖、穿梭在樹林間,但在這個人人都能上山的時代,登山客一詞或許已經不足以涵蓋所有人。經常於自己的部落格及臉書分享山林政策見解的城市山人就說到,「現在要上山比以前簡單很多,更不用說郊山,你看很多人穿著球鞋就能爬山,到爆紅的那些步道看看,裝備齊全的人反而是少數。」
城市山人認為,登山早已觀光化,從抹茶山上擠滿的人潮就可以知道,很多人不是去爬山,而是去拍照,絕大多數人也不再是大家印象中的「登山客」,而比較像是「遊客」。遊客的組成多元,從國小生到七旬老人都有,每個人對山林的認識熟悉度不一,包含了環境保護、路況及天候掌握、自我體能負荷等等,衍生出的問題也就不勝枚舉,像是北部知名的郊山路線:劍龍稜,因為有著獨特的鋸齒狀岩稜景觀,加上網紅拍照打卡推波助瀾,很多人沒有做過事前評估就前往攀登,結果才發現這個拍照熱點其實一點都不簡單,得戴手套、準備充足飲用水、還得有良好的體能,預留至少 8 小時才可以平安下山,如果沒有做好準備,有可能中暑、受傷、受困,根據新北市消防局資料顯示,該地區近兩個月內就發生 8 起山難救援案件。
若要說什麼導致山上人這麼多,或許要從另一個角度看,是什麼導致登山體驗品質下降?
▲合歡北峰知名的玉山圓柏擠滿了跟團遊客
▲合歡北峰上遊客大膽坐/站在懸崖邊岩石上拍照。
山林鐵道變屎尿秘境,登山品質怎麼好?
當人們一窩蜂跑到山上,這就跟百年洪災一樣難以預防也難以整治,國家公園可以採取人數總量限制來控管,像是阿里山眠月線,沿途行經一葉蘭自然保留區,得先申請才能進入,目前一日上限 500 人。但其他的熱門路線如果沒有經過類似的保留區,政府可說是一籌莫展。
可是就連有人數上限的眠月線,都已經變成「衛生紙步道」、「塗鴉專區」,嘉義林管處還得派人上去清垃圾。人一多,問題只會多不會少。當一條美麗的步道變成臭味撲鼻、衛生紙滿地的秘境,想必沒有人願意再去第二次,就以編輯先前去合歡山小溪營地來說好了,草叢裡到處都有衛生紙,還有裸露在地表上的排泄物,而且就在營地旁,經過都可以聞到味道。
回過頭來,人多或許是問題,但人的素養問題更大,城市山人苦笑說「我覺得這只是國民素養換個地方展現而已」。城市山人觀察到,還是有很多人對於山林環境保護沒有什麼觀念,比如說覺得衛生紙丟在山上會自然分解、果皮可以丟在樹底下當肥料,這些錯誤的觀念伴隨著遊客來到山上,也留在山上成為影響更多遊客的負面示範。
▲合歡山小溪營地每到假日就會變成小溪市集,這還只是旁邊一個小營地,主營地假日可能有多達數十頂帳篷。
登山觀光化,配套措施看不到
這麼多人爭相上山去,也有很多商業團在檯面上或是檯面下進行著,「台灣山域觀光早已成形,只是政府裝作看不到」,城市山人舉歐美國家為例,諸如美國、加拿大、冰島、挪威、紐西蘭等等,從政府的官方網站就可以看到有哪些業者在帶活動,有些還會附上政府的認證標章、環境責任認證等等,遊客可以一目了然知道有哪些「合格業者」可以選擇,遊客更可以在「人未到資訊先到」的狀況下更有效率的規劃行程,對外國旅客來說更是一大福音,有了官方的資訊,就不用大費周章自己辛苦的翻譯查找。
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得透過政府立法,定義何謂商業行為,並把登山、溯溪正視為一個觀光產業,讓國家公園、林務局轄區內有營利事實的業者與管理單位建立契約關係。城市山人舉例,登山牽涉到的產業鏈非常的廣大,從嚮導、接駁車到高山協作,甚至是旅宿業者、戶外器材租賃店家等等,可是這個產業鏈中有很多環節至今還是無法可管,但在山上已經超級普遍,像是高山協作。有一群人替你揹糧食、帳篷睡袋上山,他們提供你商業服務,政府卻無法管理,如果發生糾紛,倒楣的會是誰?
城市山人認為,可以針對有商業行為的團體規範登山安全、環境保護、生態保護、公共資源維護等責任釐清,並頒發商用授權,或是營業權,在有明訂契約的關係之上,政府就可以讓資訊透明化,消費者也才能有所依據,不必像現在要在網路上辛苦搜尋評價跟資訊。
所以,人太多到底該怎麼辦?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報復性登山潮導致每一條山徑都變成菜市場,那要如何減少山林的負擔呢?就目前為止,我們能做的或許也只有選擇比較少人行經的路線,避免跟風行為,像是編輯不久前跟朋友去抹茶山,上山、下山都在排隊,一旁的擴音機不斷提醒保持社交距離就像諷刺著我們的行為,在那之後,就下定決心再也不去這種熱門打卡路線了。
針對人擠人的周末和連假期間,城市山人推薦大家要多多選擇替代路線(希望說出來不要變成很熱門 XD),不以尋常的方式前往心儀的目的地,例如太加縱走,有別於一般大眾選擇的四季林道出發,太加縱走則是從太平山森林遊樂區走到加羅湖,這條路線雖然比較遠,但較少人走,所以也清幽許多;另一個是雪劍縱走,這條路線可以說是相當少人會選擇的路線,因為高低落差達 1,700 公尺,且沒有穩定水源,也沒有良好的營地,成為山友們的下下之選,但在這個非常時刻,這條路線可以讓你避開人群,享受登山的樂趣。城市山人特別提醒大家,難度和人潮成反比,請先做好準備、練好體能再出發,可別成為把直昇機當小黃叫的下一位遊客。再不然就是挑選平日時間登山,避開周末的擁擠人潮囉!
報復性一詞現在超夯,曾幾何時應該懷抱謙卑的心去親近的山,如今變成大家報復性出遊的對象。希望每一位到達山林的人,都能花幾秒鐘想想,腳下踩的步道、眼前看的美景,如何留給下一代繼續細細品味。
※本文內容採訪自城市山人
圖片|OUTSiDERS、城市山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