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給你的印象是什麼呢?
清澈的溪澗,蔚藍的天空,翠綠的山林?
清水斷崖、太魯閣公路旁的邊坡下,堆積如山的「垃圾瀑布」發出惡臭,聚集了許多蚊蟲。這樣的景象讓人難以跟美麗的花蓮印象產生連結。在地的學生看不下去,決定發揮自身所長,以垂降的方式清除垃圾。在老師與教練的帶領下,這不僅是環保淨山行動,更是一堂生動的體驗教育課。

老師,我們用垂降來淨山好不好?
駱昌宏老師在 2019 年開始推動山野教育課程,同年成立了學校的繩索隊。當時,這個隊伍的成立初衷是為了提供多元課程,讓學生能夠體驗高空繩索活動、突破自我極限。在帶領學生回到太魯閣族的傳統領域尋根訪祖的過程中,他與學生們發現古道、遺址旁的陡坡上常有明顯的垃圾堆積。這些垃圾超出了國家公園志工的清理範圍,既破壞了自然美景,也侵蝕了在地文化。
學生們看到那些不應該出現在山林裡的垃圾,都感到難過與不能接受。某次繩索隊訓練時,有同學主動向駱老師提議:「老師,我們可以想辦法把山坡的垃圾清一清嗎?」駱老師聽了很驚訝,學生竟然會自主提出這個想法。不僅如此,學生還接著提了一個讓他相當佩服的點子:「我們在想,既然已經學會用繩索垂降,要不要用垂降的方式去清理那些一般清潔隊員很難清除的垃圾?」
原本只是用來體驗高空繩索的技能,經學生腦力激盪後,竟變成用來解決眼前環境問題的方法。這個想法激起了大家的認同,讓原本僅供校內體驗的繩索隊,邁出了「學以致用」的第一步。
事實上,學生們並非說說而已。他們當起了社區的「環保小尖兵」,趁著周末或是平日下課後,騎著腳踏車到部落附近「巡視」,紀錄下哪邊有大量垃圾需要清除。當駱老師看到學生們的巡視紀錄時,他驚訝地發現,竟有許多垃圾堆積的地點,連他自己都未曾注意到。「我想連當地人都不會知道,或是不想面對這些垃圾。」駱老師語重心長說道。


正視風險,管理風險,降低風險
要將一個環保理念變為現實,最關鍵的是嚴謹的規劃與安全措施。駱老師從 2021 年 9 月開學到年底,帶著學生們逐步規劃垂降淨山行動。正巧在活動前,駱老師參加了山野教育的進階培訓與風險管理研習,並通過了種子教師的訓練,把風險管理的觀念帶回秀林國中,進而與學生進行系統性的討論。
在規劃過程中,他鼓勵學生們提出各種風險與需要面對的問題,「同學們想到的風險五花八門,很多是我想都沒想過的,也都很值得列入討論。最初他們想到的風險包括毒蛇、落石或是路燈漏電,但我提醒他們,最可怕的其實是公路上來往的車輛。由於我們預計要清理的現場靠近公路,學生必須使用交管棒和交管錐引導車流,時時刻刻留意交通狀況。」

除了密集的行前訓練之外,為了降低風險,駱老師找來有體育署山域嚮導、救難證照以及後山禮人專業戶外團隊總教練的蔡賢加入,一起投入垂降淨山的規劃,並由後山禮人的教練進行培訓、提供現場支援。蔡賢提到,他們特別注意路線的選擇:「我們去垂降淨山時,繩索一端會固定在欄杆上,另一端綁在學生身上,照理說必須保持直線才比較安全。但實際邊坡常有彎曲與障礙,可能導致繩索纏繞。為此,我們在中間增設了固定點,以降低風險。」
除了技術環節,情緒管理也是風險控管的重點。駱老師提到,到了戶外操作繩索,陌生的環境和各種變數都會造成情緒負荷。他舉例:「有一次,一位學生在戶外垂降時因為太緊張,手忙腳亂,連繩結都忘記了,學生當下很沮喪,直接說要放棄操作」駱老師回憶著當時的情境,「但沒有人責怪他,所有同學都停下來,給他加油打氣,一步步幫助他重新建立信心。」在大家的鼓勵下,那位學生重新調整狀態,最後順利完成了垂降,甚至在後續的活動中表現得更沉穩,「最後他還笑著說,自己差點就錯過了一次戰勝恐懼的機會。」
駱老師補充說明:「風險無法消失,但我們可以學會管理它;恐懼也不會消失,但我們可以選擇面對它。或許只要再試一次,就會比剛剛的自己更強大。」

要玩就玩真的
垂降淨山活動舉辦至今,駱老師與蔡賢教練已經帶著學生淨山 5 次。最讓他們印象深刻的包含 2023 年初太魯閣東西橫貫公路牌樓的淨山經驗,那次清除的垃圾量高達 250 公斤。同年年底,他們再到知名景點清水斷崖垂降淨山,這次也清出上百公斤的垃圾。這些數據背後,不僅是環境教育的成果,更是一場場與風險共舞的冒險學習。
由於淨山地點多位於陡峭的邊坡,除了必須防範落石、滑坡等自然災害之外,垃圾中常見的碎玻璃、鋁罐與鋼片等尖銳物品也可能刺傷、割傷、劃傷人體。蔡賢教練強調:「在垃圾瀑布中,有許多不可控的因素還有危險因子。我們縱然可以在行前盡量降低風險,但風險不會消失,迫使每個人必須時刻保持高度警覺。」
「安全問題絕對不容妥協。」駱老師語氣堅定的說:「我們所有的操作都使用雙繩確保,在垂降之前,垂降者、確保者,以及教練三人一定要共同檢查系統,確認沒有任何問題後才會執行。」駱老師強調,這不僅是標準程序而已,而是關乎生命的最後防線。

清理垃圾所需的體能是一個挑戰,但更大的挑戰在於如何讓學生在風險中學會判斷。駱老師不直接給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規劃安全的交通動線?如何選擇穩當的繩索架設點?這些討論能激發他們的危機應變、風險評估與自我保護能力。」事前他更要求學生穿長褲、噴灑防蚊液,將防護細節視為責任訓練的一環。
這是創立繩索隊的初衷,駱老師進一步說明:「冒險教育不是追求刺激,而是在可控的風險情境中,運用團隊的力量去挑戰艱困又有意義的目標」。繩索隊的活動設計具備三個特質:一是「風險性的艱困」,允許失敗的可能;二是「適性的自主」,給予學生選擇的彈性來適應個別差異;三是過程中「引導思考與連結情感」,讓學習超越理論,成為生命的真實烙印。
「冒險教育要玩真的,但絕不是玩命。」他以這句話作結。

安全是教出來的,不是禁出來的
淨山活動後,在地居民看到環境變乾淨,都紛紛讚許秀林國中師生的善舉。可是,與此同時,它們也收到不少質疑的聲音。像是「學生不好好讀書,撿垃圾能撿多少?」或是「怎麼讓學生做垂降這麼危險的事情?」
在秀林鄉教書十餘年,駱老師見過太多學生的家庭劇變與工安事故息息相關。「這裡的孩子,很多來自農工背景,爸爸媽媽可能在礦場或邊坡工作,有時候只是一次的意外,就決定了一個家庭的未來。」駱老師頓了頓,語氣低沉:「曾經有個學生的爸爸在邊坡工程中墜落身亡,等學生返校晤談時我才知道,家長發生意外那天,身上竟然沒有任何的確保裝備。」「事故的前一刻,工頭只說了一句『小心一點』,就讓他爬上邊坡了…」駱老師嘆了口氣,「家人就算拿到事故賠償,卻換不回一個完整的家庭。」
這並不是獨立事件,這幾年來,學生家長至少有三起類似的工安悲劇。每次發生,他都忍不住想,這些意外是否能被預防?「教育是為了讓孩子做好生活的準備,但當社區這麼多工安事故不斷發生,說明整個社會,乃至於學校的準備根本不夠。」
面對外界「學生為何要冒險撿垃圾」的質疑,駱老師的回答直指核心:「如果我們只教孩子『遠離危險』,卻不教他們『如何面對與處理危險』,等於讓他們在未來的風險中毫無防備。」駱老師沉痛地說:「臺灣工安事故中,最常聽見的僥倖心態就是『小心一點就好。』」
真正的安全,不是靠禁令或口頭提醒,而是「標準化程序」與「互相監督」的紀律。「這些孩子未來可能成為工人、工程師或現場管理者。」駱老師說,「如果他們在求學時就習慣『安全是團隊責任』,而非『個人自求多福』,或許能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
當社會還在爭論「學生該不該冒險」時,秀林國中的師生已用行動證明:真正的安全教育,不在溫室裡,而在懸崖邊——那裡沒有標準答案,但有改變生命的能力。淨山清出的垃圾終會再累積,但扎根的安全意識,將成為學生終身的防墜網。


清了又丟,有意義嗎?
「我們把垃圾清了,別人又繼續丟,那我們撿垃圾到底有什麼意義?」淨山的過程中,學生也曾提出這樣的質疑,駱老師和蔡賢教練其實早就想得很清楚——垂降淨山,撿的不只是垃圾,更是在撿回改變的可能。
駱老師坦言,光靠學生的雙手,確實沒辦法清完整座山的垃圾,更沒辦法阻止所有人亂丟。但重點從來就不是「一次清完」,而是讓更多人看見問題,甚至開始行動。所以,他們在過程中把各界資源整合進來,讓效益最大化。「我們曾目睹超過 2 噸以上的垃圾山,這不可能靠學生垂降淨山清除。所以我跟學生們一起打了 1999 專線,通報花蓮縣環保局,由他們派遣清潔隊到場清除垃圾。後來他們還架設了監視攝影機,以防有人再次違法傾倒垃圾。」
回想起這些情景,蔡賢教練也深受學生們的行動力所感動。「我發現他們不僅學到了繩索技巧,更學會了如何面對現實中的困難。看著他們靠著自己的力量,讓故鄉變乾淨,實現他們的理想,那真誠的樣子,也讓我思考,我面對我的工作是否也同樣真誠?雖然我是他們的教練,但我覺得他們也像是我的老師,給我很多啟發。」
而且學生把淨山影片傳上網後,意外引來媒體報導,讓更多人知道「原來懸崖下有這麼多垃圾!」駱老師語中充滿希望。所以,下次如果有人問:「清了又丟,幹嘛還要清?」可以這樣回答:「我們撿垃圾是為了證明——改變,是可能的。而我們的學生,就是最好的證明。」


讓影響力擴散到校園之外
如今,秀林國中的垂降淨山活動已經進行了六次 (實際行動 5 次,外加一次通報 1999)。早期活動中,學生們主要在校園及附近社區清理邊坡垃圾;隨著經驗累積,他們逐步將目標推向更具挑戰的地點,如太魯閣東西橫貫公路牌樓下與蘇花公路沿途知名景點,同時也期望未來號召更多人加入。
駱老師表示:「我們會希望實現 ESG 理念,除了學生實際對社區做出貢獻,企業也可以加入,回饋社會。」駱老師與蔡賢計劃擴大活動規模,不僅邀請更多社區人士參與,甚至將活動延伸到全島範圍,並開放給國小學生參與體驗。正如駱老師所言:「我們希望讓學生明白,保護環境不僅是撿垃圾,而是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對待大自然的態度。」
秀林國中師生的淨山行動獲得各界肯定,預計帶領小學生淨山的活動,在第一天開放報名時便迅速被預約額滿。不僅如此,也有越來越多人聯繫駱老師,主動表示要提供贊助、裝備甚至親自參與。


在這些垂降淨山的過程中,學生們深刻體會到環境維護的不易,並逐漸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提醒自己將來不要成為那個破壞大自然的大人。
駱老師最後有感而發地說:「丟垃圾只要一秒,清垃圾卻要好幾天。透過淨山行動,孩子們勢必深刻體會到保護環境的艱辛與重要。令我感動的是,他們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我們做到了很多大人做不到的事。我相信,這份純真的勇氣與責任感,將會激勵更多大人重新思考自己的行為。」
垂降淨山不只是清掃環境,更是一堂關於責任、風險與永續的行動課程。當孩子們在峭壁上勇敢垂降、在邊坡上細心分類垃圾時,他們的每一次嘗試,都在用實際行動告訴世界:守護自然不該只是口號,而是從我做起、從現在開始。或許,正是這份純真的勇氣與熱忱,將來會成為改變社會的種子。而這些學生想必也會因為這些難能可貴的經歷,而帶給人生不同視野與對未來的想像。


照片提供:駱昌宏、蔡賢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