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還記得 2021 年我們專訪的「爬百岳的髮型師」 Ivy 嗎?她除了是熱愛山林的髮型師,更將自己的一技之長結合公益,無數次走進台灣的深山部落,為偏鄉居民提供義剪服務,將愛心散播到我們平常所看不見的角落。
➥ 延伸閱讀:專訪/她是爬百岳的髮型師,爬五、六個小時也要上山幫部落居民剪頭髮
這些年來,我們看著 Ivy 持續不間斷地投入公益。2022年的尼泊爾 ABC 及 EBC 圓夢之旅,讓他有機會將公益善舉帶到更高更遠的尼泊爾,在海拔超過 3,000 公尺的高山村莊裡,將來自台灣的愛心帶給當地居民與孩子們。沒想到這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與尼泊爾這片土地連結起深厚的情感,並持續三年都尚未停歇。
不論是在台灣或尼泊爾,除了例行的公益義剪,還投入物資的援助,這些行動,看似是 Ivy 幫助了別人,某種程度上,這一群人也治癒了自己,讓他重新找到自我人生的價值與方向。 如同 Ivy 所說的:「雖然我英文不好,但我擁有一門剪髮技術,只要有一把剪刀,就能讓愛傳遞到世界上每個角落。」
啟程
「我在髮廊工作的時候,常常發現自己無法抽離在山上的那份情感。」
多年來,Ivy 都是利用休假時間前往台灣東部部落進行義剪公益,但做得越多,發現自己在工作時,心思也常常掛念著山上的一切。「2022年的時候,看到新聞報導台灣疫情終於解封,腦海瞬間浮現埋藏在心中多年的夢想──我要去尼泊爾的聖母峰基地營。」Ivy 馬上聯繫在尼泊爾的朋友確認行程,在短短幾天內安排好所有細節,當然,也不忘帶上那把剪刀,計畫在尼泊爾一樣也要安排義剪行程。於是,她向公司申請留職停薪兩個月,展開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旅程。
▲Gokyo 湖畔
Ivy 第一個行程選擇安排聖母峰基地營(Everst Base Camp,簡稱 EBC),接著再完成安娜普娜基地營(Annapurna Base Camp,簡稱ABC)。在行進 EBC 的過程中,真正走到自己電腦桌布上看了三年的 Gokyo 湖畔,那一刻,忍不住流下眼淚,多年來的夢想終於親眼看見,「我永遠記得站在聖母峰基地營的那一刻,我又繼續哭個不停,因為終於完成一直以來的夢想。」
即便行程到後半段時,Ivy 開始感冒並出現高山反應,每走十步就需要停下來喘氣,身體極度不適,在嚮導與雪巴的悉心照料下,還有內心強大的渴望讓他堅持下去,平安完成行程。
親眼看見聖母峰、完成 EBC、ABC 的行程,固然是此行的目標,但更難忘的是路途中所遇見的人們,無論是從頭到尾照顧他的嚮導,幫他背行李的雪巴人,還是那位在他下山時因為發燒而走不動所遇見的馬夫,願意讓他乘坐馬兒返回民宿。「一路上受到很多當地的人幫助,對於我這樣語言不通就隻身跑到陌生國家的人來說,真的讓我特別感動,也很感謝他們的善心。」
下山後讓自己徹底休息,讓身體恢復到最佳狀態,Ivy 的另一個旅程又要展開了。
▲完成 EBC
▲完成 ABC
夢想中的髮廊
在 EBC 適應高度的休息日,停留在南崎巴札(Namche Bazaar)這個高山小鎮,Ivy 把握機會,完成了另一個長久以來的夢想,那就是在聖母峰山腳下義剪。「我跟嚮導說可不可以讓我幫這裡的居民剪頭髮,隔天他馬上帶我到一個合適的地點,讓我實現了這個心願。」
下山回到村莊後,Ivy 分享,之前在台灣義剪,大概走路一個小時可以到下個部落,但在尼泊爾,需要翻越一座山才能到下個村莊,每個點到點的距離都要好幾個小時。於是就沿路問、沿路剪,最後一站剛好遇到學校的放學時間,索性直接拉一張椅子在稻田旁邊開始剪頭髮,「每剪完一個孩子的頭髮,其他孩子就會圍過來開心地摸他的頭,說他變漂亮了,我在幫他們剪頭髮的時候,都可以看到他們期待又興奮的眼神。」大家還會自動自發一起把落在地上的頭髮撿起來,這點也讓 Ivy 非常感動。
「後來我跟著這些學生們走路回家,就算路途非常遙遠,但這些小朋友們一直在唱歌跳舞,臉上都是掛著笑容,看到這裡的人民你會覺得自己很幸福,對於臺灣生活的紛擾,一瞬間會覺得沒有什大不了。」看著單純幸福的人們,悠悠地走在有美景相伴的田野間,Ivy 告訴自己,一定還會再回來這個地方。
▲幫雪巴人在山腳下義剪
▲回到村莊也做著一樣的事
▲Ivy 分享當時世足賽正在進行中,小男生們都把足球員 C羅(Cristiano Ronaldo)當作指標,每個人都指定要跟他一樣的髮型。
一邊爬山,一邊做公益
在尼泊爾的期間,Ivy 受台灣朋友之託,準備了足以發放給一所學校所有學生的大量文具、食物和衣物,也讓她更加堅信「善的循環」是真實存在的,或許只是剪了幾個頭,但這些孩子的笑容,讓 Ivy 感受到那種小小的善意能夠一再擴散,感染到我身邊的人。
由於 Ivy 在尼泊爾的朋友,家中正好是開旅行社的緣故,也向 Ivy 提出可以安排健行結合公益的團,在爬完山之後,可以安排三天的公益行程。Ivy 起初心中有許多顧慮,「這樣別人會不會覺得我很商業」、「公益是我自己想做的事,為什麼要其它人?」這些種種聲音,一直在心中拉扯。
因為這位朋友平常就會做蛋糕點心給孤兒院的孩子,他很清楚當地人需要的是甚麼。他以自己長期居住在當地的經歷告訴 Ivy,因為尼泊爾大部分的人是靠山吃飯,如果是非登山季節,他們只能做一些零工,一天下來薪水可能才兩百五十元台幣,如果多了這個團,也幫助他們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再來又可以給予村莊的人民生活上的物資,還有學生們最喜歡的文具,另一個層面是旅行社有專業的嚮導跟揹工,讓大家可以放心參加,加上 Ivy 長期投入公益的行動,可以幫助臺灣想要做這件事情的人有一個出口。
Ivy 說自己就像醍醐灌頂般,瞬間讓自己轉念,這些事情對他來說就是日常的一部分,這麼好的事,也不用讓自己想太多,於是就開始了 Ivy 獨有的尼泊爾公益登山團。行程前半段會先完成健行,後面有約三到五天的公益日,幫助如偏鄉學校、孤兒院、育幼院以及獨居老人等等,提供食衣住行等平時生活所缺乏的物資運補。
捐錢很容易,身體力行卻很難
▲圖片僅為示意,並非文中敘述的當事人
大部分的團員,都像 Ivy 一樣,真心投入在公益活動中,但總是會遇到一些「特例」。
不同於台灣,在尼泊爾的高山偏鄉村莊,路況大部分都是顛簸且崎嶇,有些路甚至非常窄小,坐在車上的團員,難免會有些不適應,甚至會害怕擔心自己的安危。在帶團的經驗當中,曾經遇過幾次情緒比較激動的團員,讓他在溝通過程中受到不小挫折,不斷反問自己:「我到底做錯了甚麼?這條路真的值得繼續走下去嗎?」說到這裡,Ivy 忍不住哽咽。
▲圖片僅為示意,並非文中敘述的當事人
幸好,其它知情的團員們都會給 Ivy 擁抱,不斷鼓勵他:「你已經做得很好了,千萬不能放棄,如果你放棄了,尼泊爾的孩子和居民就少了一份希望。」這段話讓他重新拾起信心,明白這件事必須有人去做,而那個人就是自己。
回到台灣後,Ivy 有機會到扶輪社分享他在尼泊爾的故事,演講後,扶輪社也當場捐助一筆費用給予支持,並告訴 Ivy:我們相信你的故事會感染更多人!「這一席話給我很大的力量,從那一刻起,我更堅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在往對的道路上。我帶著台灣人的愛與溫暖,把這份力量傳遞到尼泊爾偏遠的村莊中,讓更多人有機會感受到這股溫暖,這條路就一定能走得更遠、更廣。」
生病遇見天命
「我每次講到這些事,我覺得我眼睛都在發光耶!」訪談到一半,Ivy 突然這樣跟我說。
是啊,而你可曾想過,這樣閃閃發光的一個人,在2024年時,不到一年的時間動了兩次大手術。
第一次手術時,剛好跟當時安排好的尼泊爾行程撞期,因為身體因素被迫取消,「那時後只能待在家裡休養,雖然原定的公益活動都有尼泊爾的夥伴帶領,但我心裡一直想著沒辦法去看尼泊爾的孩子們,我想要跟他們一起玩,一起做很多事情,想到這些我都很難過。我突然意識到原來我的天命是這個,我一直在找尋的自我價值,似乎有了答案。」在同個職場領域做了幾十年,終於在進入人生的下半場之時,找到讓自己發光的舞台。
藉由這次,把所有的不好的壞習慣都改掉,酒也完全戒掉,一定要讓身體恢復健康,才能持續身體力行的做好公益這件事。只是沒想到時隔半年不到,身體又出現另一個狀況,再次動了一次手術。原本陷入低潮情緒的 Ivy,但在醫院時,看著其他病床上的人,有的人因為化療痛苦不已,他不斷地鼓勵自己,開刀就沒事了,不用害怕。重新調整好心態,在去年底已經完全恢復健康,也將在今年繼續帶著更多人,踏上尼泊爾這片土地。
善的循環
從台灣偏鄉到尼泊爾高山、從義剪到公益,這條路上每一份小小的善意,最終都交織成了一條無形的橋梁,連結著不同文化與國度的人們。
去年花蓮 0403 地震時,Ivy 固定會去的大禮大同部落也受到災情嚴重影響,當時迅速發起募款幫助,大至怪手,小至一瓶水,全部給予當地救災所需。在與當地居民聯繫的過程中,發現到很多人有很嚴重的災後創傷症候群,甚至哭著跟他說地震後一個禮拜都還是會一直害怕到發抖,Ivy 透過自己的社群媒體,詢問是否有心理醫師能夠一起陪同前往當地,「我的貼文發出去沒多久後就收到一位粉絲的訊息,他說他的先生是尼泊爾人,他們本身是在做頌缽療癒,因為他先生知道我這幾年都有在尼泊爾做公益,現在我的國家需要幫忙,他們很樂意跟著我一起前往花蓮幫助當地的人們。」Ivy 感到又驚又喜,他常掛在嘴上的「善的循環」,真真實實的實現了。
「這一趟幫助村長及部落一些一直在不斷努力協助的族人,他們好幾天都沒辦法睡覺,因為一直有餘震,也因為家中因地震受到毀損一直忙碌,每個人做完頌缽後,都說終於睡了很沉的一覺。還有一個被落石砸到的年輕人,第一次做頌缽的時候他就算入睡,雙手也不斷地顫抖,後來幫他做兩到三次,也終於舒緩他的心理壓力。」看著大家從災後的慌恐到終於重拾笑容,Ivy 不只透過募資、捐贈,也照顧每位族人的心理層面的傷。
天災所受的傷,不是一次性的幫助就能夠做到盡善盡美,一直到現在,Ivy 仍然會不斷的到各單位演講,繼續努力著帶領更多人和他一起前行,不管是台灣還是尼泊爾,讓善的循環傳送更遠。
「我會用我的方式,一直做下去」
從自己一個人,慢慢地變成一群人,或許只是冰山一角,但足以我們能夠去相信,無論身處何地,我們每個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點燃善意的火花,並將這份溫暖傳遞得更遠、更久。目前 Ivy 已經辭去台北髮廊的主管職,目前已轉為兼職,將台灣與尼泊爾的義剪與公益變成長期計畫,並號召更多志同道合的加入,相信每個小小的善意,最終都能成為改變世界的助力。
「我是一名髮型師,我帶著一把剪刀,就可以到世界各個角落幫助需要的人,對我來說是很棒的事情,我會一直做下去,用我自己想要做的方式去做。」Ivy 對他的公益兼”行動髮廊”,引以為傲著。
至於下一站還會去哪裡嗎?Ivy 笑笑地說,隨遇而安,總有個地方會需要他。
圖片提供 / Iv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