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客走在步道上,被體型龐大的綠鬣蜥嚇到。」「農民採收檳榔,驚見樹上有一窩綠鬣蜥。」「辛苦栽種的紅豆,幼苗都被綠鬣蜥吃光,欲哭無淚啊!」
這些新聞內容,在近幾個月不斷播放,可以想見,南台灣野外的綠鬣蜥已經對民眾生活、經濟、生態造成龐大危害。體型碩大的綠鬣蜥,不少人光是看到就害怕,更不用提其宛如「恐龍」的外表,也讓許多人不敢接近。到底這麼多的綠鬣蜥從何而來?政府接下來會採取什麼行動,防止綠鬣蜥族群進一步擴張?
認識綠鬣蜥
綠鬣蜥(Iguana iguana)原產於中南美洲,因其鮮豔的外觀和溫馴的性格,曾被引進臺灣作為寵物飼養。然而,許多飼主養著養著卻發現,本來小小隻可可愛愛的綠鬣蜥,不知不覺間就長得巨大,所需的生活空間、飼養成本也隨之提高。有些飼主因為無法負擔,或是厭棄了綠鬣蜥,沒了新鮮感,就私自棄養綠鬣蜥,任由這些外來種在野外不斷繁衍。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表示:「這些被棄養的綠鬣蜥在台灣南部氣候適宜的環境下,迅速適應並繁殖,形成野外族群,對本土生態和農業造成嚴重威脅。」
根據資料指出,臺灣約在十多年前第一次在野外發現綠鬣蜥的蹤影,最早認為是零星的逸出或棄養個體,直至 2017 年高雄及屏東發現野外族群而使得公部門意識到事態嚴重,並開始進行移除工作。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解釋:「我們從 2019 年起逐年增加地方政府經費進行移除,同時也委託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陳添喜副教授同步進行監測調查。我們發現,因臺灣南部氣候及環境與綠鬣蜥原生地相似,適合綠鬣蜥的繁殖,同時因近年氣候暖化,沒有明顯的冬季,致使綠鬣蜥繁殖不受影響,導致野外數量成長,並對本土生態及農業作物造成威脅。」
事實上,更早些,農業部從 2015 年起就不再同意綠鬣蜥輸入。然而,被棄養的綠鬣蜥已經在臺灣山林田野間綿延子嗣,族群漸漸壯大。2020 年起,農業部將其列為「有害外來入侵物種」,明定禁止飼養繁殖及國內販賣流通,已飼養個體都要辦理登註記並接受每年查核。
![](https://www.outsiders.com.tw/wp-content/uploads/2025/02/stephan-hinni-o85AjGeg1jU-unsplash.jpg)
一場以綠鬣蜥為主角的生態浩劫
講到外來種在地生根,威脅到本土生態與農業,最著名的案例就是福壽螺。福壽螺同樣原產於南美洲,在 1979 年左右被引進台灣,本來是要拿來養殖食用,但其味道與口感不受臺灣人歡迎,出現大量棄養潮。這些被丟到水溝、水道的福壽螺,有著頑強的生命韌性,在臺灣田野間大量繁衍,進而造成數十億農損。時至今日,福壽螺仍無法從臺灣本土根除。
根據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的資料,綠鬣蜥被棄養後,繁殖的區域主要分布於高雄、屏東等地。牠們棲息於河岸、農田和森林邊緣,喜歡挖洞築巢,這種行為可能破壞水利設施或農田地基,導致土壤鬆動。此外,綠鬣蜥以植物為食,特別是農作物的幼苗和嫩葉,對農業生產造成直接損失。如開頭提到的紅豆苗例子,屏東萬丹盛產紅豆,紅豆生長初期,幼苗嬌嫩,成為綠鬣蜥眼中最棒的大餐。萬丹鄉許多紅豆田一排排的幼苗被啃得一點都不剩,損失慘重。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表示,對於外來種的因應對策是「及早發現、及早移除」。並進一步解釋:「隨著族群規模持續擴張,
臺灣過去並不是沒有成功移除外來種的經驗,而其成功要件就是快狠準。以 2024 年屏東縣發生家麻雀入侵案例,當時採取快速移除策略,成功在短時間內移除 13 隻成鳥及雛鳥,並將窩巢全數移除,避免擴大繁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表示,這是相對低風險及低成本的方法,也能避免入侵擴大後所增加的移除成本。
![](https://www.outsiders.com.tw/wp-content/uploads/2025/02/家麻雀中華鳥會-呂翊維提供.jpg)
必要之惡,全民皆兵
前面提到,為了防止綠鬣蜥進一步擴散,自 2015 年起,農業部就不再同意綠鬣蜥的輸入。雖然綠鬣蜥終究還是在野外存活下來,並繁衍出龐大群體,已經無法適用前段提到的快狠準移除戰術。但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展開了全新的戰略,不僅要更積極投入移除工作,同時也號召民眾加入,以「全民皆兵」為策略,並祭出獎勵措施,希望盡早降低綠鬣蜥的族群數量,甚至使其從臺灣這塊土地上絕跡。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解釋:「我們會比照埃及聖䴉的移除模式,組成團隊:綠鬣蜥防治應變小組,投入各縣市協助移除綠鬣蜥。我們也已提供各地方政府包含教材範本、建議講師名單、工作公約及完訓證書範本,並修正綠鬣蜥移除指引提供地方政府參考使用。希望透過中央與地方攜手努力,盡快有效控制綠鬣蜥的群體數量。」
對於中央的決心,地方政府也積極響應。高雄市政府於 2025 年 1 月開辦綠鬣蜥獵人訓練,招募市民參與移除行動。預計將招募 200 名綠鬣蜥獵人,目標是移除 24,000 隻綠鬣蜥。屏東縣政府也不落人後,開放 150 名受訓名額,只要年滿 18 歲就可報名參加。
為了鼓勵民眾參與,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指出目前已達成全國一致共識,只要委託專業廠商移除 (包含後續屍體處理費用),給予成蜥每隻 500 元、未達 30 公分每隻 200 元的獎勵;完成受訓參與移除的民眾則給予成蜥每隻 250 元、未達 30 公分每隻 100 元獎勵,除了現金,也可提供等值禮券或農產品。
![](https://www.outsiders.com.tw/wp-content/uploads/2025/02/S__46776567.jpg)
移除難度高,挑戰不少
移除綠鬣蜥的行動如火如荼進行中,但族群量體龐大的綠鬣蜥,真的有辦法如我們預期順利移除嗎?從 2019 年起,政府就開始積極移除野外綠鬣蜥,到 2024 年底為止,累計移除了約 24 萬隻綠鬣蜥。然而,野外綠鬣蜥族群數量卻未減反增,而且還有往北遷徙的跡象。
為什麼綠鬣蜥這麼難抓?這是因為綠鬣蜥擅長躲藏於複雜地形,具有高度敏感性和隱蔽性,導致移除工作充滿挑戰。此外,部分地區如軍營等禁制區域,成為綠鬣蜥的庇護所,增加了移除的難度。對此,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坦言確實有挑戰,但仍會積極努力移除綠鬣蜥:「目前移除綠鬣蜥仍有著人不足,移除覆蓋率較低的狀況。為提高效率,農業部已成立綠鬣蜥防治應變小組,透過整合中央與地方政府力量,建立通報、監測及移除三大面向,也透過地方政府開設移除訓練,開放一般民眾接受完整訓練後加入移除行列,未來也將視需要增開訓練課程,增加移除量能。」
![](https://www.outsiders.com.tw/wp-content/uploads/2025/02/20250204003518.jpg)
另一方面,民眾對於綠鬣蜥的觀感大多不佳,尤其是農民,對綠鬣蜥更是恨得牙癢癢的。過往就曾發生案例,有農民抓到綠鬣蜥,對其凌虐,發洩農作物被破壞的壓力與情緒。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林華慶就曾公開強調:「綠鬣蜥入侵完全是人為管理不當的後果,為了避免生態與農業遭受破壞,我們才不得已對其進行移除。大家無須對綠鬣蜥汙名化、妖魔化,或是在移除過程中對其施加不必要的痛苦。」
為了端正風氣,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也訂定了綠鬣蜥移除指引:任何移除人員須先經過受訓認證,
![](https://www.outsiders.com.tw/wp-content/uploads/2025/02/richard-stovall-duJNrPQe-YY-unsplash.jpg)
警鐘已響,行動要起
綜觀綠鬣蜥入侵,會發現其帶來的不僅僅是眼前的農業損失與生態挑戰,更是對人類行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深刻反思。從棄養寵物到外來種的肆虐,我們看到了人類行為在環境中的巨大影響,也看到了快速應對的重要性。
未來,綠鬣蜥的移除行動需要更多資源投入與多方合作。中央與地方、民間團體和社會大眾必須形成一張緊密聯繫的網,從政策制定、移除執行到公眾教育,全面推動這場與時間賽跑的生態保衛戰。同時,從政策層面加強對外來種的管控和對飼養者的教育,也是長遠解決之道。此外,農業部今年已編列 2000 萬元補助經費予地方政府辦理移除工作。目前因擴大移除量能,額外所需經費除移除費用外,還有屍體處理、捕捉設備、教育訓練、宣導推廣、監測調查及通報系統建置等尚在統計及爭取中。
無論是曾經的福壽螺、埃及聖䴉,還是現在的綠鬣蜥,這些故事提醒我們,自然環境的承載力是有限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以更負責任的態度對待自然,從源頭上避免類似生態浩劫的再次發生。最終,只有在所有人的努力下,才能還給台灣的土地一個健康的未來,讓生態系統得以恢復平衡,也讓我們與自然的共生關係更加和諧。
※封面照片由屏科大陳添喜教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