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運動在台灣已是相當受歡迎的水上休閒運動,在許多地方都能見到人們踩在 SUP 板上,自在地漂浮於水面之上。但其實 SUP 運動不僅僅是一種休閒活動,更是一種競技運動。參賽者站在 SUP 板上奮力往前划,抵達繞標區後繞標,再不斷往前划,最快抵達終點者獲勝。
SUP 競速在台灣仍處於萌芽階段,也是一項較鮮為人知的水上競技運動。雖然國內資源有限,但有許多深具潛力,而且滿懷抱負的男男女女,紛紛投入這項運動,期待站上國際舞台,取得佳績。其中有一位在近年迅速崛起,斬獲國內外各大獎項,他是施孟均,今年 24 歲,是一名專業 SUP 競速運動員。
與水相融的人生
今年 24 歲,認真算起來,施孟均與水上運動的連結,已經持續了至少 16 年。小學二年級,媽媽問了他想不想玩輕艇,看著划船的樣子,好像很好玩,他沒多想就加入了學校的輕艇隊。這一划,就是 10 年。施孟均靦腆地說:「本來划好玩的,結果就變成一項專業了。一直到高三,我都是划輕艇,也拿過全中運第三名 (2018 年競速 1000 公尺單人 K 艇)。
高三下學期,施孟均開始思考是否要轉換領域發展,此時 SUP 讓他產生濃厚興趣。他解釋:「跟 SUP 比起來,輕艇的玩法很有限。SUP 可以有很多變化,可以競速也可以休閒的划;可以在平靜水域,也可以在開放水域;可以一個人玩,也可以兩個人一起划。重點是,划 SUP 還可以順便衝浪,超爽!」
玩了兩個月左右,施孟均參加了中華民國衝浪運動協會舉辦的國手選拔賽,雖然技巧仍不是很純熟,經驗也尚且不足,但他仍以優異的成績入選了國手資格,代表台灣赴中國海南島參加世界立式划槳及跪式划板錦標賽 (WSUPPC)。
「在台灣,我們練的都是平靜水域,沒想到要出發前,才知道海南島的賽事是在開放水域舉辦…..去了那邊,被電得很慘,我只拿到倒數第二名,坦白說滿挫折的。」在海南島接受的震撼教育,讓他自知自己還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雖然心裡有些難受,但也因此激勵他想要把 SUP 競速練好的決心。回到台灣後,他開始像著了魔似的拼命練習,也下定決心,要以 SUP 競速作為自己未來運動生涯的發展重心。
奪牌之路
雖然第一次世錦賽以慘敗坐收,但施孟均的潛力被贊助商看見,提供他優良裝備,得以擁有更好的訓練品質,也提升奪牌的希望。高中畢業後,施孟均考進了臺北市立大學水上運動學系,他一進學校,就對教練表示,他希望將專項著重於 SUP,教練也表示支持,指導他越浪、衝浪的技巧。
然而,當時系上並沒有專門教授 SUP 競速的教練,施孟均大多數時間只能自己摸索,或是請教其他同樣有在練習 SUP 的選手。對運動員來說,基本功紮實很重要,但實戰經驗更重要。2019 年,施孟均開始大量參加比賽,他從國內的競速聯賽開始挑戰,接著轉往國際賽事,如亞洲聯賽多個站。在國際賽事上,施孟均開始獲得不錯的成績,先是在香港站精英男子公開組 8 公里獲得第一名,接著在香港直立板國際錦標賽男子公開組 6 公里短途賽拿到冠軍,後來又在日本站獲得總排名第三的好成績。
施孟均擅長的是爆發力強的短距離與中長距離,他接著說明:「短距離通常是 200 公尺左右,中長距離是 5 – 8 公里,長距離則 18 公里左右。我自認爆發力比耐力好,因此都報名短距離與中長距離。」
找到自身所長,鑽研其中,施孟均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優勢與弱點,他也努力補足自身不足之處。「第一次參加世錦賽,在海上比賽輸得很慘,我就知道我一定要練好開放水域。在台灣,大家玩 SUP 多在平靜水域,可是在很多國家,大多數賽事都舉辦在開放水域。」他努力的練習在開放水域的掌控力,如今國內開放水域短距離賽事,他幾乎是所向披靡。
台下十年工
施孟均大量參加國際賽事的時候,正是一般人最瘋狂、最奔放自我的大學時期。2019 年比完日本站,世界進入了新冠疫情肆虐的亂哄哄狀態,各大賽事停擺,就連學校也去不成。施孟均並沒有因此鬆懈,在警戒狀態時,他待在家裡努力做重訓。待世界恢復正常運作,他也積極地往海邊跑,努力增加自己對海洋的習慣,也雕磨自己的技術。
「我最常去的地方應該就是中角灣了,同學笑說,只要找不到我,去中角灣就對了。我幾乎每天下課都會跑去練,有時練得很膩,我就轉換一下,玩玩衝浪。玩得差不多,再喚回來練 SUP。」依照他練習的頻率,一週至少有 5.5 天都在訓練,每一次訓練為期 1-2 小時,划 8 公里左右。此外,他也持續做重訓、跑步、間歇、衝刺等運動,增強自己的肌力與心肺耐力。
正值青春,當被問到會不會羨慕其他同學可以自在出去玩?他搖搖頭:「有時候可能會練到有點倦怠,但不代表我要放棄,我還是會努力把菜單做完。」
我這麼努力是為了什麼?
疫情過後,施孟均又開始參加國際賽事,但他很快就面臨困境,而這困境,是難以透過自身努力獲得改善的。「2022 年底,我大三下的時候去了波多黎各比賽,中華民國衝浪運動協會有資助一部分的旅費,其餘我得自費四萬多。因為經費有限,我沒辦法將我的板子託運過去,只能到當地再租。沒想到當地的板子都很爛,勉強挑到一個勘用的,還是有破洞,還會進水。而且因為沒有太多經費可以用在住宿,我只能盡可能縮短住宿天數,以至於到波多黎各後隔天就要參加比賽。在時差還沒調整好的狀態下,加上裝備不合,成績不是很理想,讓我相當失望。」
在資源短缺的情況下比完賽,施孟均拖著一身疲憊回到台灣,在機上,他看著窗外底下的蔚藍大海,心想:「我這麼努力是為了什麼?」
沉悶的心情籠罩在他心中良久,他甚至停下了訓練,只做好基本的重訓與心肺耐力訓練。至於 SUP 板子與槳,則放在家中一角,染上一層灰。
2023 年 3 月,施孟均的教練硬拖著他去泰國參加一場比賽。對於這場比賽,施孟均並沒有抱以期待,因為他知道自己已經荒廢了好一段時間,根本不奢求有什麼好成績。沒想到,施孟均在這次賽事奪得兩個第一,分別是 3 公里組與 8 公里組。這樣的成績,讓他又驚又喜,失去已久的信心與動力,也回到他身上。
雪恥
對於 2018 年世錦賽的「恥辱」,施孟均難以忘卻,他時時提醒自己要加倍努力,總有一天要在世錦賽上拿到好成績,證明自己的能力。
2023 年的 WSUPPC 在泰國舉辦,施孟均懷著期待、興奮,但又不敢大意的心參賽。「我比賽很少緊張,一方面是經驗多了,比較不會緊張;另一方面是太緊張的話,反而容易失誤。像我這種比短距離的,一旦失誤 (像是落板),後面絕對追不回來。」
為了這次比賽,施孟均在重拾幹勁後,更嚴格鞭策自己,只為了達到心中所設定的那個目標。
一波波浪水打上岸,洗刷施孟均的雙腳。他屏氣凝神聽哨音,哨音一響起,他立刻扛著槳板往海上衝去。決賽 200 公尺的距離,他需要高度專注,一丁點差錯都不能有。他奮力划,與其他選手呈現拉鋸戰。返抵終點時,他與另一名選手幾乎呈現水平。他知道自己不能放棄,手中的槳沒停過,咬牙戰到最後一刻。
最終施孟均拿下了台灣在 WSUPPC 最好的成績,排名第 15 名,Final B 組排名第 7。這個成績也讓他成為國內最頂尖的短距離 SUP 競速運動員。
未完的夢
大學畢業,當完兵,施孟均回到老家,跟著父親學做木工。「如果可以,我也想要當一名職業選手,但是這目前在台灣仍不可能發生。我必須學習一技之長,才能養活自己,也才能繼續比賽。」
每日白天,施孟均跟著父親到各個案場做木工。晚上則去健身房重訓,周末就去海邊划 SUP,保持對海洋的體感。
雖然言語中透露著一絲無奈,但施孟均從沒想過放棄 SUP 競速這項運動。相反地,他的野心變得更大。「如果 2028 年 SUP 競速成功獲選為奧運競賽項目,我希望有機會代表台灣出賽。」目光鎖定奧運,運動員的終極殿堂,施孟均的言語中沒有一絲猶豫,
對於未來,施孟均希望在賽場上繼續奪得好成績。但他更想做的是,扶植台灣 SUP 產業,讓 SUP 成為全民運動,並獲得政府重視,得到廣泛支持與贊助,提升運動員的訓練條件與改善薪酬獎勵制度。
他說,就算不比賽,也會繼續划 SUP;就算不做 SUP 相關工作,還是會一直划 SUP。
➥ 追蹤施孟均:https://www.instagram.com/are_meng_ml/
照片提供:施孟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