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在山上被蚊蟲叮咬的經驗嗎?隨著濕熱的夏季來臨,台灣中低海拔山區蚊蟲也顯著變多。一般來說,被蚊蟲叮咬大多不會有太大問題,但有些蚊蟲身上攜帶「蟲媒傳染病病原體」,人類被叮咬可能會引發嚴重病症,更甚者可能會死亡。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蔡坤憲教授,在蟲媒傳染病領域鑽研甚深,對於什麼樣的蚊蟲可能導致什麼樣的疾病,他將一一替大家解析,同時與大家分享如何預防、即時處理。
5 種要特別當心的昆蟲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資料顯示,能當作疾病傳播者的昆蟲非常多,蔡坤憲教授特別舉出五種常見的病媒蚊蟲:「蚊、蚤、蜱、蝨、恙蟎,這五種昆蟲能傳播特定疾病,人類被叮咬,輕則發燒,重則死亡。尤其夏天,加上下雨,容易孳生病媒蚊蟲,大家爬山一定要格外留意。」
蔡坤憲所指出的 5 種帶病原體的昆蟲,分別致病的種類為:
1️⃣ 蚊:登革熱、日本腦炎、瘧疾、黃熱病、屈公病、淋巴絲蟲病、西尼羅熱、裂谷熱、茲卡病毒感染症
每到梅雨季節、夏季,政府就會開始宣導要定期清除積水容器,防止病媒蚊孳生。原因就在於蚊子會傳播各式各樣病原體,如大家最耳熟能詳的登革熱,到致死率可達 30% 的日本腦炎,以及造成全球眾多區域大流行的茲卡病毒感染症。以下為幾種在臺灣透過蚊子傳播的疾病:
- 登革熱:可引發從輕微或不明顯的症狀,到發燒、出疹的典型登革熱,或出現嗜睡、躁動不安、肝臟腫大等警示徵象,甚至可能導致嚴重出血或嚴重器官損傷的登革熱重症。
- 日本腦炎:感染日本腦炎病毒大部分無明顯症狀,約有小於 1% 的感染者會出現臨床症狀,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急性腦炎。 日本腦炎的致死率約 20% 至 30%,存活病例中,約 30% 至 50% 有神經性或精神性後遺症。
- 屈公病:屈公病毒感染者多數有症狀,包含突然發燒、關節疼痛或關節炎 (約 70% 患者有,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和腳踝)、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或皮疹 (約半數的患者會出現),且可伴隨結膜炎、腹瀉、畏光等非典型症狀,症狀持續約 3 至 7 天。屈公病較少見致死的案例,大部分患者在 7 至 10 天內可康復,少數患者從發病開始出現嚴重的關節痛,並持續數個月。
2️⃣ 蚤:鼠疫、地方性斑疹傷寒
應該不少人都有被跳蚤咬的經驗,被咬的傷口奇癢無比,而且呈現點狀、線狀分布,相當容易辨識。然而可不要以為被跳蚤咬只是很癢而已,部分蚤類會攜帶病原體,導致人類生病。以下是在臺灣透過蚤類傳播的疾病:
- 地方性斑疹傷寒:感染地方性斑疹傷寒的患者大部分有頭痛、畏寒、疲勞、發燒、肌肉酸痛和出疹等現象,但是症狀都比流行性斑疹傷寒溫和。50%-80% 病患會有出疹情形,約在發病第 5 天出現,並會持續 1-4 天,先出現在軀幹,然後向周圍擴散,但很少出現在手掌及脚掌。大多數患者可自行康復,但部分個案可能會有嚴重症狀,若未妥善治療,可能導致肝臟、腎臟、心臟、肺臟與腦等器官的傷害。
3️⃣ 蜱:萊姆病、蜱媒腦炎、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
蔡坤憲教授指出,臺灣到處都有蜱 (俗稱壁蝨) 的蹤跡,甚至在臺北內湖曾出現過被蜱叮咬引發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的死亡案例。以下是在臺灣透過蜱傳播的疾病:
-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潛伏期約 7-14 天,患者發病後第一週多數有發燒、血小板及白血球減少等特徵,亦可能有噁心、嘔吐、腹瀉、頭痛、肌肉痛、淋巴腫大等症狀,並會有出血傾向;發病後第二週可能導致肝臟、腎臟等多重器官衰竭或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異常,第三週多數患者走向復原病程,少數重症患者則可能死亡,致死率約 5~15%。(資料來源:高醫資訊)
4️⃣ 蝨:流行性斑疹傷寒
被蝨子咬,一樣會奇癢無比,而且蝨子還帶有病原體:立克次體,會導致人類頭痛、畏寒、虛脫、發燒、肌肉酸痛和咳嗽,若無適當治療,致死率可達 10% 至 40%。所幸流行性斑疹傷寒已經在臺灣絕跡,然而還是不能不防蝨子,畢竟被咬還是會很癢,很不舒服的。
5️⃣ 恙蟎:恙蟲病
臺灣人常會這樣問候:別來無恙,其恙字就是取自恙蟲病。恙蟎攜帶的立克次體會導致恙蟲病,臺灣每年都有 400-500 例左右的病例,甚至還有外國登山團來台登山多人染病,回國查不出病因,最後調查旅遊史才發現是恙蟲病。
- 恙蟲病:猝發且持續性高燒、頭痛、背痛、惡寒、盜汗、淋巴結腫大、恙蟎叮咬處出現無痛性的焦痂 (eschar)、一週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有時會併發肺炎或肝功能異常。在沒有經過適當治療的病患中,死亡率可高達 60%。
※以上未詳細說明的病症並不代表不會出現在臺灣,只是目前尚未有本土病例,或是已經遭到根除。
※以上資料未特別註明出處者,皆摘錄自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官網。
5 種致病昆蟲習性與棲息環境
了解了 5 種常見病媒蚊蟲以及可能引發的疾病,接著蔡坤憲教授要跟大家說明,這些昆蟲的習性以及棲息環境。
1️⃣ 蚊
在臺灣傳播登革熱病毒的蚊子,主要為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這二種病媒蚊主要孳生於積水容器內,如花瓶、水盤、水缸、廢瓶罐、水桶、廢輪胎或樹洞、竹筒及植物葉片 (如檳榔及椰子葉) 積水處。雌蚊於白天活動,吸食人及其它動物的血液維生。登革熱患者血液在發病前 1 天及後 5 天均帶有病毒,蚊子如在這段期間內吸食登革熱患者的血液,經 8-12 天後,即具有傳染性,再叮咬健康的人,即可傳播登革熱。
2️⃣ 蚤
臺灣傳播地方性斑疹傷寒的蚤為印度鼠蚤、貓蚤,此兩種蚤分別寄生於家鼠、貓、狗身上。有大量老鼠存在,且人與鼠居住在同棟或鄰近的建築物之地區要特別小心。蚤引發的地方性斑疹傷寒季節性高峰出現在夏末及秋天,臺灣屬於散發病例。
3️⃣ 蜱
臺灣傳播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的蜱蟲以長角血蜱及微小扇頭蜱為主要傳播媒介,常見宿主包括牛、羊、豬、貓、狗、鼠和禽類等,可寄生在家畜或寵物的體表,另候鳥攜帶蜱遷徙亦為傳播途徑之一,遷徙路徑涵蓋臺灣北部。蜱蟲主要棲息於草叢、樹林等野外環境,4 月至 10 月為蜱蟲活動季節,蜱蟲伺機攀附到經過的動物、寵物或人類身上。
4️⃣ 蝨
在臺灣要特別當心的是頭蝨。頭蝨為爬行移動,不會跳也不會飛。生活史包括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只寄生於人類,並以血液為食。成蟲呈現灰白色,寄生在人類的頭髮中約可存活 30 天,離開人體因無法進食約 1 至 2 天後即會死亡。與感染者的頭對頭近距離接觸為頭蝨最常見的傳染方式。尤其孩童在學校或家中進行團體活動或遊戲時,經常發生頭對頭 (頭髮對頭髮) 的接觸傳染。由於頭蝨可能爬行或附著在感染者的服飾或物品上,因此共同使用感染者的梳子、髮飾、衣物 (如帽子、圍巾、毛巾等),或是躺在感染者使用過的枕頭、床鋪、地毯、絨毛玩偶等,也有感染頭蝨的風險。
5️⃣ 恙蟎
恙蟎的動物宿主有囓齒類、哺乳類 (羊、豬、狗、貓)、鳥類等,其中以囓齒類鼠類為主,並可長期保菌和傳播恙蟲病立克次體。恙蟎屬於蛛形綱,幼蟲相當微小,肉眼幾乎看不見。恙螨會停留於草叢中,伺機攀附到經過的動物或人類身上,宿主遭具傳染性的恙蟎幼蟲叮咬,經由其唾液使宿主感染立克次體,不會直接由人傳染給人。在臺灣,恙蟲病的病媒主要是地里恙蟎。
※以上資料未特別註明出處者,皆摘錄自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官網。
防範蟲咬 3 大方法
蔡坤憲教授強調,戶外生物多樣性高,自然環境本身就比較多蚊蟲,野生動物身上也會有寄生蟲,如果要避免前述 5 種蚊蟲叮咬,建議採取以下措施:
- 穿著淡色長袖衣褲:夏天雖然炎熱,但登山仍建議穿著長褲,避免皮膚暴露遭蚊蟲叮咬。
- 適度並定時補充防蚊液:挑選含有 DEET (待乙妥) 成分的防蚊液,並依照產品使用指示定時補充。如果是擦精油,要注意精油揮發性高,補充時間間隔會更短。
- 戶外活動結束要洗澡:有些蟲類會附著在衣服、身體上,雖未立刻叮咬,但可能因為沒有洗澡、更換衣物,而遭到叮咬。
萬一不幸被蚊蟲咬傷,蔡坤憲教授提醒,應立即用冷水搭配清潔劑或肥皂清洗傷口,降低不適,同時消毒。切勿沖泡熱水,因為會加速血管放鬆,導致組織胺大量分泌,反而更癢。清洗完傷口,可以擦一點止癢藥品,避免用手抓癢,以免造成傷口二次細菌感染,導致傷口發炎潰爛,甚至引發敗血症。
最後,蔡坤憲教授叮嚀所有熱愛戶外運動的人,應該隨身攜帶常備用藥、OK 蹦,並做好物理性防蚊蟲措施。如果被蚊蟲叮咬出現較嚴重症狀,如傷口發炎、發燒、頭痛等,應立即就醫。
照片提供:蔡坤憲教授
封面照片:由 I, Luc Viatour,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798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