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著麥克風,在奮起湖車站向遊客解說擁有嶄新面貌的縣定古蹟奮起湖車庫,如何從肩負車次換班、養護、補給、驗車、鐵道維修等責任,一路轉型成為結合維修車庫與展演場域的所在。今年 66 歲,已經退休的李銘鐘志工,一邊解說,一邊以熱切的眼神與每一位聽眾,達成一次次的交流。
我問他,是退休後才來當志工的嗎?他搖搖頭,「從我還沒退休就開始做了吶。」
綠豆哪裡人?
訪談開始沒多久,李銘鐘出奇不意地問了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謎語,「只要問到綠豆哪裡人,大家都會知道嘉義人,可是為什麼?」被他這麼一反問,我倒語塞了。「在我小時候的那個年代,大家最喜歡的甜品之一就是綠豆薏仁湯,沒有想到,這麼一道傳統小吃,竟然變成了一個冷笑話。對於土生土長嘉義人的我來講,也是從沒想過的。」
從一碗綠豆薏仁湯,李銘鐘像是若有所思地回想,那個兒時仰望阿里山的自己,最深刻的記憶是什麼。「小時候我們最常去玩的地方,就是現在的嘉義市文化中心那一帶。那裡曾經是阿里山的貯木池,從阿里山上運下來的檜木,都會放在那邊。後來嘉義市政府還把那個貯木池評選為嘉義八景之一。」
李銘鐘口中說的貯木池,被命名為「檜沼垂綸」。根據國家文化記憶庫的內容,是這麼形容這個地方的:「1912 年(大正元年)阿里山森林鐵路開通,阿里山森林開始大量開發,嘉義市現今市立文化中心的位置,除了有森林鐵路通過、設有當時東南亞最大製材廠,以及規模龐大總面積達 160,000 多坪,水域面積 9,500 餘坪的五個貯木池 (最多曾有七個),以浸貯阿里山木材,其中以珍貴的檜木居多,因此又稱檜池(或稱杉池)。」
對李銘鐘而言,一個被政府訂定為重要景點的地方,是他兒時的回憶。而這份記憶,陪伴著他成長,直到一個因緣際會,他想都沒想,就投入了林鐵志工的行列。
一份比想像中更有挑戰的工作
退休前,李銘鐘在中油上班,做的是行銷服務與設備檢修。在職期間,他就已經是一名嘉義當地社福單位的志工。當時的嘉義林管處邀請了嘉義大學蕭至惠教授,從嘉義的學校、社福單位尋找第一期阿里山林鐵志工。
「那時是民國 100 年,我在一個名為再耕園的社福機構擔任志工,教導孩子一些基礎的生活技能。某日,蕭至惠教授到我們機構來,說是要幫嘉義林管處招募阿里山林鐵的志工,我幾乎是想都沒想,就決定要試試看。」
第一屆阿里山林鐵志工總共只有 20 幾個人報名甄選,報名者必須通過考試、口試,才能正式取得阿里山林鐵志工的資格。李銘鐘過關斬將,成功脫穎而出,成為當年少數中選志工之一。「如果我當年沒有參加甄選,直到現在才參加,競爭可就激烈了!第三屆就有 100 多個人報名呢!」
成為了阿里山林鐵志工,李銘鐘的服務場域相當廣泛,包含了檜意森活村、嘉義車庫園區、嘉義製材所園區等,此外還有阿里山林鐵沿線站點,如北門、竹崎、奮起湖等等。李銘鐘的任務是在這些場域提供導覽,以及協助旅客獲取他們需要的資訊以及服務。對於這份工作,李銘鐘笑笑地說,真的沒有很簡單,「我們要學習相當多關於林鐵的歷史、知識,才能正確無誤地傳遞給遊客。但關係到阿里山林鐵的知識何其多啊!等於是一直會有源源不絕的知識需要學習、記憶,對於已經上了年紀的我來講,確實是挺吃力的。」
為了提升阿里山林鐵志工的專業度,林鐵處規定每一位志工每年必須要有一定的上課時數,林鐵處會邀請各領域的專業人士授課,有時候是教授級的人物,有時候是對於某個領域有特定專精的職人。李銘鐘接續說:「除了專業人士來替我們補足知識的不足,我們志工隊裡面也是臥虎藏龍,可以從其他志工身上學習到很多。像是有一位志工從林務局檔案中發現了一個重大的新論點。過往,長輩都會說如何辨別檜木 (包含紅檜、扁柏),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把檜木丟進水裡,會浮起來的就是檜木。然而,該名志工發現,其實檜木也是會沉入水裡的,為了避免檜木沉入水中,歷史文獻記載了所謂的浮材工法,幫助檜木浮在水面上。」
當新的知識不斷如泉水般湧出,李銘鐘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地汲取、灌溉自我,再結成果實,分享給每一位遊客。他如此說道:「我就是抱持著做什麼、像什麼的精神在做這份工作。當我穿上制服,我就要表現出專業,當一個稱職的溝通者、傳遞者。」
多元旅客,造就七彩經歷
在阿里山林鐵擔任志工 13 年,看著火車一趟趟載著掛滿笑容的旅客來來去去,還有園區內那些無止盡的歡笑聲,當中有兩段經歷,讓他印象最深刻。
「1912 年製造的阿里山蒸汽火車 21 號,經過長達兩年的修復,終於在今年初重新上軌道,載運旅客。這班列車會固定在每個月的第一個週六,行駛於嘉義、車庫園區 (嘉義製材所) 及北門站區間。在這輛超過 100 歲的火車上,我聽到了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故事。」
阿里山蒸汽火車 21 號緩慢地在軌道上前進,復古車頭冒出陣陣白煙,很難想像這輛火車停駛 40 年,竟還有辦法成功在軌道上行駛。襯著蒸汽火車的背景,李銘鐘接著敘述未完的故事:「那天我在車上執勤解說,有一位乘客,是一名已經 100 歲的大姐,她一雙眼睛仔仔細細地看著沿線風景,也很專心聆聽解說。後來她跟我分享,當年她丈夫是林鐵的牛車班,還告訴我當年工人們是怎麼裁切木頭的。」火車行駛著,百歲人瑞大姐的回憶也跟著倒帶,一邊敘說著嘉義兩次大地震,震垮了製材工廠。李銘鐘專心聽,他的眼前似乎出現了當年林鐵載運木材來到嘉義市中心的情景。「一輛一百多歲的火車,一位一百歲的大姐,我何其幸運,見證歷史的軌跡。」李銘鐘既感慨又欣喜地說。
在多元的場域服務遊客,李銘鐘需要面對的是不同年齡、人種的人。對於百歲人瑞,他會特別分享更多嘉義的林鐵文化,與這些老一輩的人產生共鳴;面對小朋友,則還要適時地發揮童趣,善用各種比喻,讓小朋友也能認識林鐵從古到今的點點滴滴。
至於面對外國人,李銘鐘不好意思地說:「我外語能力不好,只能用翻譯的 app,跟他們溝通。再不然就是比手畫腳,多少也能傳達意思。」
講到外國遊客,李銘鐘接著說道令他印象深刻的另一段經歷,那是在奮起湖車站所發生的。「有兩位日本女性遊客,年紀與我相仿,她們向我詢問一些資訊,我試著傳達讓她們理解。我說我是昭和 33 年出生的,她們聽了很是驚喜,說她們也是昭和年間出生。後來言談之中,我得知了她們是從日本岡山縣來的,聽到岡山縣,我腦中立刻浮現了一首日本兒歌《桃太郎》,我輕輕地起了頭,她們聽到很驚訝又很開心,我們三個人就在月台上唱完了這首日本兒歌。直到她們搭車離去前,還不斷向我招手,令我很是感動。」
心,向阿里山
在阿里山腳下、阿里山上度過了 13 個年頭,若要說私心最喜歡哪一個車站,李銘鐘苦惱了許久,才說出心裡的答案:「其實我是真的覺得每一個車站都很有特色,但我心中認為最特別的是竹崎車站。車站外觀是搶眼的蒂芬妮藍,這裡還有幫助車頭轉向的三角線。同時,竹崎車站也是平地與山地的交會點,可以說是阿里山的玄關。18 噸的蒸氣列車從山腳要上山的話,必須在這裡換成 28 噸的。竹崎車站還有一個磅秤間,從阿里山上運下來的木材,會先在這邊秤重。」
一講到竹崎車站的特色,李銘鐘像是突然切換成志工身分,非常順暢地講解完。他自己似乎也意識到,笑笑地解釋:「這些都是我成為志工後才知道的知識,也是我當志工的收獲。」
我問,還有其他收獲嗎?他想了一下,笑說:「應該是跟老婆很有話聊吧!因為我老婆也是林鐵處的志工,縱然我們退休了,卻不像一般人只是待在家裡看電視,過著無所事事的生活。我們有聊不完的話題,也有學不完的知識。」
現年已經 66 歲的他,照理說是享清福的年紀,但他卻將退休後的人生奉獻給了阿里山林鐵。隨著年紀漸漸變大,他坦言不確定自己將來有沒有體力可以繼續輪班、到各個車站服務民眾。可是對於何時要褪下制服,放下志工角色,他卻可以很斬釘截鐵地說:「我會做到阿里山林鐵不需要我為止!」
照片提供:李銘鐘、林鐵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