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12 月 30 日,一場山難事件在台東縣咲咲山發生,所幸受難人員在隔天順利獲救,且送醫救治後已無大礙。而讓各界更加關注的是,這起山難事件的受難者,是台大登山社的社員。大家都在問,到底山難如何發生的?是不是過程中出了什麼差錯?更重要的是,成功獲救的關鍵是什麼?這起山難如何讓其他登山者借鏡?
我們特別邀請了台大登山社的嚮導,同時也是這次山難事件的隊伍領隊,吳同學,跟我們分享事發經過。
往花開的咲咲山前去
咲咲山,又名唉唉山,是一座位於台東縣海端鄉的中級山。此山並非熱門的大眾路線,對於多數山友來說,更是相當陌生的一座山。然而,對於吳同學來說,咲咲山充滿了神秘的色彩,讓他心生嚮往。「很多山友稱咲咲山為唉唉山,但其實打開日治時期蕃地地形圖,會發現日本人將此山命名為咲咲山。咲字,在日文中有開花的意思,因此日本人甚至在《臺灣公論》中在咲咲山所在位置畫滿櫻花。由於這座山地處偏遠,並不多人前往,加上名字特別,讓我相當感興趣。」吳同學解釋。
吳同學接著上網找其他人走過的軌跡記錄,恰巧去年有人走過,吳同學還主動詢問對方,深入了解這條路線有哪些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經了解,除了路線上有三處崩壁可能要格外小心之外,其餘並無太困難的地形,跟著軌跡也還算好走。「我研究了山友的軌跡還有文字記錄,也跟他請教過,還有找資深學長姐討論,我們才訂定好路線,並審核隊員,預計 12/30 出發,1/1 返程。」語畢,他列出了他們預定的路線與行程:
D1:新武橋 -> 唉唉登山口 -> 不破駐在所 ->家屋遺跡 -> 咲咲山 -> H1180鞍 -> H1385寬稜
D2:C1 -> H1350鞍 -> 江波古 -> 江波古岔 -> 轆轆溫泉C2 <> 主露頭
D3:C2 -> 江波古岔 -> 廢棄工寮搭車
【撤退與轉進】
若D2 14:00未至江波古岔,則不去轆轆溫泉
整個登山隊包含吳同學共有 13 人,另外還有留守人、山難部長。吳同學接著說明:「所謂山難部,也是一種留守人的概念,通常由有經驗的山社學長姐擔任。但除了留守,山難部還會審核隊伍,同時若隊伍行進間遇到問題,也會偕同山難部成員討論。倘若真的發生山難,山難部就會啟動緊急應變小組,並展開後續應變措施。」
可以看到,本次咲咲山登山隊的出發前準備工作做得相當充足,不僅團隊分工明確,也有針對山難發生的可能性做好準備。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發生山難能順利在隔天就獲救的一個關鍵。
山難的當下
清晨接近六點左右,吳同學率領的登山隊伍踏上古道,開始了原定的登山行程。這天天氣呈現陰雨的狀態,雖沒有下磅礡大雨,但陰雨的天氣導致路面濕滑,一行人並沒有推進得太快。吳同學說明:「我們抵達不破駐在所時,行程已經有稍微晚一點點,一部分原因是天氣,另一部分是我們有一名隊員體力表現不佳,愈走愈慢。」
通過不破駐在所後,他們遇到了原本記錄中沒有的崩壁 (後依地形、岩壁及樹木方向判斷與記錄中的其中一張照片相似,應為後來崩得更大),雖有其他人架了看起來頗新的繩子,但因土石鬆軟,一行人決定不冒險橫渡,改走上稜線。這一繞,又多花了許多時間。後來中午休息用餐時,天公不做美,下起了不小的雨,這讓吳同學一行人開始評估撤退的選項。
「我出發前有看氣象預報,預報說明天天氣只會比現在更糟,隊友們也認為今天不可能依照原定計畫抵達 H1385 寬稜。在詢問了所有隊員的想法以及討論後,我們決議直接原路撤回。」
約下午三點左右,一行人回到了上午上切到稜線的地方,此處從稜線沿著崩溝下到古道的路徑,垂直落差約 30-40 公尺,但由於崩溝內落石眾多且相當陡峭,一行人又花了相當多時間才一個一個慢慢下降通過。
幾名隊友先下撤到古道上,在古道上等待其餘人等下來的時候,突然傳出一連串巨響,吳同學描述:「就好像是有一顆大石往下墜落的聲音,長達 5 秒鐘。我們在準備下撤的人都以為是落石。」緊接著,古道上有人大喊:沈OO摔下去了!
搜救
吳同學與幾名較資深的隊員趕緊先下撤到古道上了解狀況,他們對著沈同學墜落的地方大喊他的名字,所幸傳來微弱的回應,沈同學表示自己好像流血了,但不確定自己狀況怎樣。
此時,身為領隊的吳同學當機立斷,做出決策:「我們希望嘗試看看能否自行接觸到傷者,並帶他脫困。所以我們派遣三位經驗最豐富的隊員視察沈同學墜落的邊坡,至於其他人,我則要求他們避免靠近邊坡,待在安全的地方,避免二次山難發生。同時,我要趕快聯絡留守人、山難部,告知我們發生山難。」
此時,約是下午四點鐘,三名資深隊員拿出預先準備的兩條 20 米傘帶,準備下去救人。當三名隊員嘗試下切救人時,吳同學試圖撥打衛星電話求援,然而該處的植被茂密,加上地形因素,衛星電話打不出去。於是吳同學與另一名隊員輕裝前往不破駐在所,試圖在比較空曠的地方打電話聯絡留守人。
約四點半時,吳同學聯繫上了留守人與山難部長,請他們聯繫搜救,並啟動山難機制。此時嘗試下切救人的三名隊員,他們下去五、六公尺左右,就發現坡度實在太陡,難以繼續往下,且沈同學墜落的深度比他們判斷的還要深。最後三名隊員的行動宣告失敗,一夥人退回到古道上。
約五點半左右,大部分隊員們都撤退到不破駐在所,僅留兩名隊友,持續與墜落的沈同學喊話。此時雨仍不斷地下,沈同學以宏亮的聲音表示自己卡在一個地方,背包不知道掉去哪了。他們向山難部反映了沈同學的狀況,山難部指示他們,要沈同學不要亂動,避免再往下墜,或是身體傷勢惡化。這期間,他們也已經成功與搜救隊員聯繫上,由於天色漸暗,加上天氣狀況不佳,搜救隊員預計隔天一早才會出動直升機吊掛救援。
「在搜救隊員來之前,我們能做的就是陪伴沈同學,並把狀況一五一十地回報給山難部。我們派兩名隊員輪流待在沈同學墜落處旁的古道上,一個班 2 小時,大家輪流給沈同學支持打氣。」
一直到清晨,他們都不斷與沈同學對話,確保他保持意識清醒,怕他睡著失溫甚至失去意識。這期間,他們也進一步得知了沈同學的狀況,他稱自己頭會痛無法動,左眼睜不開。
清晨六點半,搜救隊抵達沈同學墜落處,開始著手下切接觸沈同學。直到清晨七點半左右,終於接觸到沈同學,然而因為地形關係,真的是不容易將人拖拉上去。直到九點,搜救隊與吳同學一行人才終於將沈同學拉到古道上,並進行簡單的外傷處理,以及頸部固定。這期間,沈同學意識清楚,他表示自己是踩到邊坡鬆動的土才掉下去的。
上午十一點左右,直升機成功將沈同學吊掛離開,其餘的登山隊員也隨搜救隊員離開古道。到了中午十二點左右,一行人回到登山口,整起山難事件到此算是暫時告一段落。
問題釐清與檢討
沈同學墜落邊坡,實屬意外,嚴格說起來是自己不小心所致。而且根據記錄,沈同學參加了台大登山社本學期的山難小社課,且幾乎全勤參加初嚮社
課。也並非第一次隨隊登山,對於地形應對有基本認知。然而台大登山社仍針對本次山難事件的經過做了完整的檢討,並試圖釐清一些問題,以確保將來遇到類似事件時,能更順利地應對,以及避免同樣錯誤再次發生。
吳同學表示,本次山難檢討的事項主要有兩大項,第一是通訊部分。「我們在不破駐在所時,收訊還算良好,可撥打電話、傳訊息。原則上,我們會盡量保留手機電力,以備不時之需,所以不會讓每個人打開手機傳訊息、講電話。但這次因為訊號清楚,搜救隊想要直接跟山上的我們聯絡,山難部長沒有妥善過濾與管理山上人員手機訊號,導致聯繫上出現誤差,聯繫過程中出現聯繫不上的狀況。此外,山難當天的山難臨時會議只有聯絡傷者家屬,沒有通知全體隊員的家屬,而對校方的通知也沒有做到完善,使得校方在不清楚如何協助下非常緊張。」
對於通訊部分的狀況,台大山社決議今後會調整留守、山難部長與山上人員之手機通訊訊號管控程序,修改聯繫校方與家屬的流程及負責人,並整合尋求消防單位搜救的資源。此外,針對多支隊伍上山情況,於登山社山難防治細則中規定必須有第二留守人。
第二部分是山難的預防,吳同學表示:「目前社上針對新進學員的山難防治宣導主要透過迎新的山難小社課 (為迎新隊伍的新生們所準備的山難小社課)、一系列之初嚮課程,或出隊前由隊伍領隊或隊員針對本次隊伍風險提出叮嚀與告知。我們在第一次檢討會議中,有討論目前針對社上學員山防觀念宣導之成效,以及是否需新增山防宣導方式。最終決議,礙於隊伍成員人數較多時領隊事務繁雜,新增隊伍山防講師,以協助學員對於山防觀念之建立。此山防講師會特別針對新生、經驗較不足的隊員加強教育,並訓練他們評估風險。實際出隊時,山防講師也會特別留意他們的狀況。」
沈同學後來經醫治,傷勢復原情形良好。對於學弟妹們之後上山該如何防範類似意外,吳同學表示,選擇登山是自己的決定,也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就算是登山社的流程已經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但仍要時刻保持注意留意周遭情況,不可太過鬆懈。身為隊員就有義務必須對於行程 地形有所了解。他也提到,坊間的商業團也有類似的狀況,許多跟團的人對於行程與風險可能一知半解,這等同讓自己暴露在極高的風險下。
吳同學最後強調,山是一個危險的地方,唯有知道自己會碰到什麼風險,以及如何因應,才能平安下山。
照片提供:台大登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