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生活最純粹的原始美好?近幾年來人們提倡,品嘗食物的原味,許多餐廳開始使用在地、有機食材、無化學添加物製作餐點;也越來越多人會到山林裡去走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這其實不應該是一種風潮,而是人們開始想把曾經遺忘的本能拾起……
這是一場非常難能可貴的聚會,由好福食研主辦的「大地職人論壇_自然.學講座」,邀請到日本自然生活家──長野修平、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主持人──曾志偉,由好福食研主廚──郭庭瑋擔任主持人,在「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這個與世隔絕的森林實驗場域,和大家分享,對於「自然.學」他們各自的想法是什麼。
郭:「就我了解的長野先生,除了很會利用自然素材做生活道具以外,他甚至蓋了自己的房子,而且還得了獎,真的很厲害!然後曾志偉(恰恰),他很愛吃、也很愛喝,很熱愛生活……
想請問兩位是在什麼樣的出生背景下成長,而對大自然產生了共鳴呢?」
長:「前面活動有提到,我出生於北海道,我的父母共同經營了一間山菜餐廳,所以小時候我們會去山裡採集野菜,而他們也教導我,山林是一座寶庫,不需要花錢就可以得到食物。
有一天,我們在山林裡遇到了像熊一樣的女性,對方也以為我們是熊,其實我們常去的這座森林,平常並不會有人類出現,這個地方對我們來說是很珍貴、採集野菜的山林,對這位太太來說也是。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她是北海道原住民──愛奴人,我開始會去這位太太家玩,因而認識到很多他們的文化。
愛奴人會用草去蓋房子,用木頭做雕像、手工作品,他們的食材也是從海邊、河川、森林得來,所以我認為在自然裡這些生物,都跟我們一樣是有生命的。
但真正開始對大自然產生共鳴,其實是在我三十幾歲之後,才開始從事現在做的一些事情,二十幾歲的時候,我也和大家一樣是上班族。」
曾:「我是小學的時候,被送去帛琉群島讀書,跟爸爸五個朋友的小孩一起去。帛琉群島是一個很奇怪的地方,有一次我印象非常深刻,半夜我們划著獨木舟往內海去,打了樹上的蝙蝠做蝙蝠湯,蝙蝠毛也沒把它去掉,就這樣浮在湯上面,我看到蝙蝠那樣很猙獰的狀態,小時候就心靈受創這樣(笑)。
整個小學時期都是待在帛琉,那時候爸媽希望我可以順勢到美國讀書,因為那時候留學很不容易,結果我讀完小學之後,帛琉就宣布獨立了,雖然他美國夢碎,但他還是不死心,後來再把我送到菲律賓的馬尼拉去了半年。」
郭:「那麼你待過了帛琉和馬尼拉,這兩邊都是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比較好的地方,
讓你印象深刻。後來你回到台灣,覺得這之間的差別是甚麼?那邊是你留戀的嗎?我們現在看到你對大自然詮釋的美好,也和留學時期是有關連的嗎?」
曾:「我是從南部上來台北工作的,在建築事務所工作了兩、三年,也是每天過著上班族的生活,就覺得很想再出國去看看,想要做個轉換,便決定自己創業。
其實,我到現在還是不太知道自然是什麼。
在十幾年前到了峇里島,那邊的人給我的印象是,不管貧窮還是富有,他們對待任何事物都是沒有差別心的,不管對樹葉、蟲或是瓦斯爐都是一樣的態度,所以他們每天都會做祭拜。像他們有祭拜機械的傳統節日,到了那一天,他們會對機械類的東西做祭拜,拜電視、瓦斯爐、機車……我問那邊的媽媽為什麼要拜?他們說這樣東西比較不會壞掉。」
郭:「對,我有時候也會跟遙控器這樣溝通,但後來我發現是電池的問題(笑)。
那麼,少少研究室是在幾年前完成的呢?」
曾:「我們工作室主要是做建築和室內的設計,少少研究室的誕生,主要是在六年前,我們希望在峇里島做一個類似的企劃,所有的議題都要跟山林或原始感覺有關,但要跟我們平常有用的事物無關,比如說香味、花器……但這個研究不是透過我們自己,而是透過各行各業的人或是藝術家、上班族、醫生等等,希望在這個地方讓他們去理解大自然,可以給我們什麼樣的互動,所以這個地方就這樣成立了。」
「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外觀,使用農務用遮光網覆蓋於原有木造房舍之上,如此建造方式,可以方便穿越各種地形及閃避大型樹枝,能遮蔽直射陽光,但保有微透光與透風性。
郭:「我們知道長野先生其實也有蓋一間房子,那麼這房子叫什麼名字?還有建造這間住宅的原因是什麼? 」
長:「20 歲的時候我當了上班族,那時候其實我有點想做雜貨店,因為當時物慾蠻強烈的,那個時期剛好是日本的泡沫經濟下滑的年代,而我任職的公司也遇到了兩次破產的危機,所以我就在思考到底有什麼東西是除了金錢以外,還能夠讓它有一點附加價值的存在呢?
雖然已經開始這麼想,但是物慾還是沒有斷,當時買的物品都是二手的居多,我發現二手的東西很有特色和個性,而且又不用花太多錢。所以在家裡的擺設也開始朝這個方向慢慢的演化,漸漸的我又想要有自己風格的物品,所以就開始學手作。」
「後來我發現一件事,我從外面買回來的材料,在處理的過程中,覺得這東西好像變成到處都有,就變得不好玩了。於是我開始撿拾別人拆掉家裡留下來的廢材,或去山上尋找被間伐下來不要的木材。我都用這些材料來建造自己的家,現在住的這間房子,從蓋好到住進去已經五年,除了內裝和外觀之外,比較重要的部分(比如鋼筋),還是請專業人士來施工的。
雖然說是自己蓋的家,但在隔熱耐震的部分都做得很好,架構也很完整,但是房子的外觀,可能是我們開車去外面兜一圈撿回來的板子,我們就把它拚上去貼一貼,那就是房子的外觀。大家一眼看過去,可能會覺得這房子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倒掉,但其實是很堅固的。
我的房子我稱它為『蓑衣蟲房子』(台灣稱避債蛾,為蓑蛾科),這種蓑蛾科的昆蟲會利用自己周遭的自然素材,比如樹葉、殘枝來偽裝自己,把自己包起來,就像一個巢一樣。
因為我也是用這樣的概念來建造我的房子,所以就這樣命名,它在2014年獲得日本聰明住宅獎,全日本只有12間獲獎。」
郭:「我發現我們好像都有這樣的特性,我第一次來少少的時候,也是參加一個出清的拍賣會,我也是買了把沒柄的耙子,想說覺得好酷。恰恰是不是也會這樣子?」
恰恰:「家裡也是有很多有的沒有的『收藏』,我老婆受不了,所以也是得分享給別人。」
郭:「我們辦這個活動還有一個很大的契機是,因為恰恰代表台灣得到了一些榮耀,這個部份我們讓他來說明一下。」
曾:「我們的設計公司叫『自然洋行』,『洋行』這兩個字是比較多面向的發展,
可以把我們帶到各式各樣的地方去,我覺得建築和設計不應該只侷限於在一個服務項目或範圍,更希望是透過一個洋行的機制,把我們團隊想做的事情,能有更多元的發展,所以取名叫『自然洋行』。那時候的自然,其實不是指大自然,我們希望是在自然而然的狀態下,去達到多樣化的發展。
我們實踐了十五年的設計工作,團隊平均年齡在 25 ~ 30 歲之間,他們都非常優秀。我們一直覺得有沒有哪個時間點,可以透過建築或我們喜歡做的事情,把我們帶到想要去的地方。同事就建議我說可以去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我們就把這幾年的案子做個策畫,然後也獲得了去威尼斯的機會,這是透過團隊的努力而達成的一個目標,明年 5 月 23 日在威尼斯開展,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這個展覽,是全世界各國會有國家館的代表到威尼斯去,針對每一年策展人訂的主題去做策展計畫,是一個極具規模、國際性的展覽。今年由我們代表台灣,這次的主題是『我們將如何一起生活』,其實非常符合當下的時代潮流,過去我們可能都是相同血緣的人才會生活在一起,如今我們可能是相同興趣、心靈相通或是想要一起生活的夥伴,所以我們就把過去相關主題的設計案做一個展示。」
郭:「我自己遇過幾個建築師,大家好像都會有一個烏托邦的想像,那你也會有這樣的想法嗎?讓對的人可以生活在一起……」
曾:「我沒有太多想像,建築本身是一個理智的思考,但我自己有很多的幻想,比如說在這一刻好了,大家有某個相同的理想、學習的狀況,可以在這個時間點跟大家一起交流。我自己的座右銘,是位日本朋友告訴我的一句話叫『一期一會』,在茶會時,相聚的時刻無法重來,一輩子只有一次,每個瞬間都是只有此刻能感受到大家的狀態。」
郭:「我們這次辦這個活動就像恰恰說的『一期一會』,不會再有下次,因為太累了(笑)。我們希望在一個對的時刻,把大家聚在一起,也許認識了彼此,也許互相學習,這是我們的想像。但每一次我們的活動都會有一個契機,這次的契機其實是長野先生,他一直以來是我的偶像,我們原本都以為他的角色是位戶外圈的名人,但事實上我們了解之後,發現他其實只是在過他的生活,從他的生活裡頭,我們連結到了我認識的恰恰,所以這是非常有共鳴的。」
「沒想到這麼不擅長又不愛說話的恰恰,居然從他口中說出了我們這次活動的主旨。就像他的自然洋行一樣,我們的『自然.學』並不是指去跟自然學習,而是有這樣的機會,很自然而然地去面對這些事情、認識這樣的人物、理解這些狀態,包括環境也是一樣。這次我們舉辦這樣的活動,想帶給大家這些東西,就我自己而言,我比較自私,今天是拉大家一起來和他們聊天,不然私底下就只有我們自己聊,每一次在我遇到很了不起的職人時,我會覺得如果他們的想法這麼有趣,何不跟大家一起分享,因為我每次都被問,你都是去哪遇到這麼奇怪的人,我都會回說我也不知道,可能我自己也是奇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