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在三峽大豹地區 (插角舊名) 的原住民,因為日本人侵略,而被迫離開此地。日本人進入大豹地區後,認為豹是猛獸,會危害地方,不適合用作地名,因而有了改地名的想法。日本人想到,不如在豹身上插兩支角,鎮壓豹的兇猛屬性,因而大豹不再,改為插角。
位於三峽區的插角里,有著玄幻的名字,地理位置也相當「飄渺」,被山林包圍,附近還有熱氣蒸騰的溫泉。在這樣一個被大自然懷抱的地區,有一間國小,每到新學年報名時刻,就會看到大批家長排隊等候,只為了將小孩送來這間「森林小學」就讀。今年,這間學校還榮獲教育部體育署頒發的「卓越登峰獎-金推獎」。到底這間學校有何魅力、特殊之處,一切要從民國 87 年說起。
全校只剩 6 個學生
插角國小已創校 82 年,距離四公里遠的金敏分校則有 62 年的歷史。回到創校之初,插角國小附近因為有煤礦,而有大量礦工在此生活,他們的小孩因而就近就讀插角國小;另一方面,插角地區盛產茶葉、竹筍等作物,這些農人的孩子,也都送到插角國小或是分校就讀。
隨著產業型態轉換,部分產業沒落,加上插角國小地處偏遠,甚至每逢颱風時期,還可能交通中斷。插角國小的學生愈來愈少,愈來愈少。少到金敏分校全校一度只剩 6 個學生 (三年級 5 個,五年級 1 個)。而同時期的本校也只剩 30 幾個學生。
民國 87 年,政府眼見金敏分校學生數量已經少到不足以支撐學校營運,遂有了廢校的想法。在廢校前,先提供了插角國小一輛九人座車,作為交通車使用,將金敏分校的學生接送到插角國小本校上課。
當時在插角國小任教的陳明啟,見到分校即將被廢除,心裡相當不捨,思考著有什麼方法可以逆轉這個結果?回想當初,他這麼說:「當時剛好準備要推九年一貫教育,課程內容涵蓋了社會、自然、自我三個面向。我想,說不定利用新的課程設計,可以讓這間即將被廢除的學校,重獲一線生機。」
以山林為導師,打造森林小學
插角國小旁,有全臺灣唯一僅存的低海拔原生亞熱帶雨林-大板根森林遊樂區;距離金敏分校不遠的台七乙道路上,則有著北部三大岩場之一的五寮尖山。若把地圖比例尺再放大一點來看,則會發現這兩間學校基本上就是依山傍水,附近還有滿月圓國家森林遊樂區、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大豹溪跟東眼溪則滋潤了插角地區的土地。
陳明啟環視了學校四周,盡是藍天綠樹,他萌生了一個想法,要讓插角國小金敏分校徹底轉型。
「插角國小身處在山林間,但我們對山林的認識卻少得可憐。擁有這麼得天獨厚的環境,我們應該要好好運用,才不辜負大自然的餽贈。」陳明啟說道。
有了想法後,陳明啟號召全校老師與學生家長,一起參與山林教育。一開始,就是開著那台政府補助的九人座車,加上老師們、家長們開私家車,載著學生去爬山。從鄰近的小山開始爬起,實際踏在插角地區的泥土上,用肉眼觀察山裡面的多樣化動植物,開啟插角國小的山林教育。
然而,陳明啟所推動的山林教育,並非一開始就受到眾人的支持。他解釋:「以老師來說,老師得騰出時間、耗費體力帶領學生上山,這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加上要教導學生山林知識,表示老師自己還得花時間進修、學習。而以家長來說,則對於山有著莫名的恐懼與排斥,有些家長聽到我們要帶孩子上山,就說山裡面有『魔神仔』,溪水裡有『水鬼』,會把小孩抓去交替。」
無論是老師的抗拒,或是學生家長的畏懼,陳明啟都一一聽取,再一一溝通。他主張循序漸進式的山林教育,不追求一開始就爬大山、學艱澀的山林知識,而是從身旁的小山開始認識,慢慢地熟悉山,進而了解山,甚至愛上山。
上課前,先去爬山
現任校長宋宏璋對於學校發展已久的山林教育表示肯定:「我們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爬山,但我們循序漸進,不是為了登山而登山,更不是為了做口碑而做山林教育。我們希望將登山融入到每一個學童的日常當中,相信孩子在不斷地與山林親近的過程中,會有更開闊的視野。甚至,登山時的不放棄精神,也會不知不覺影響到日常面對困難的心境,不再輕言放棄,也不容易打退堂鼓。我們認為,這就像是給學生植入一種新的 DNA,提升他們的韌性。」
在插角國小金敏分校,每逢星期一早上,全校師生都要一起去爬學校後面的金敏子山。這是一座海拔僅有 630 公尺的小山,學生們必須在週一起個大早,揮汗淋漓地爬山,再返回學校上課。對都市人來說,聽起來相當不可思議,更讓人聽了就累。然而陳明啟卻笑著說:「我們的學生都很期待去爬山,沒有一個人擺臭臉,也沒有人哭喊不想爬。大家都把爬山當作樂趣。我甚至覺得,比起在教室裡上課,他們更喜歡爬山。」
在陳明啟的規劃下,插角國小金敏分校的學生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接觸山林教育課程。每個星期四,小一到小六,每個學生都要上山林教育的課。低年級的課程內容包含了認識山林動植物,以及山林的環境。陳明啟笑說:「有些都市來的孩子,剛開始碰到昆蟲、樹木、樹葉都會很害怕,但經過不斷反覆上山,他們對於山林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再也不會怕這些東西了。」
來到三、四年級,老師們會開始教學生如何運用自然素材烹飪,以及學習使用高山瓦斯爐、擋風板等野外烹飪裝備。到了五、六年級,則有更進階的野外求生課程,以及熟悉登山裝備、認識有毒植物與昆蟲。
此外,陳明啟更規劃了每年一次的「五寮尖山挑戰」,不分年級,每個學生都要參加。低年級的學生,可爬到一半就好,但五年級以上的學生,必須通過「峭壁雄風」的挑戰,鍛鍊十足的勇氣,才算成功。「也曾經碰過有個小五的女生,一邊哭,一邊拉著繩子,不敢往上走。在家長還有我的勸說、鼓勵下,最後一步步往上爬,成功抵達山頂。到了山頂,可以看到那個小女生已經不再掉淚,反而是喜悅的笑容掛在臉上。」
想畢業?得先過玉山這關
別人的畢業典禮在禮堂辦,插角國小的畢業典禮,除了在禮堂舉行外,還多了一個行程:登玉山。
校長宋宏璋解釋:「學生從小一就會知道六年級必須登玉山,所以從小一開始,學生等於就是逐步在為登玉山做準備。直到小五,我們會先帶他們去登入門的合歡群峰,讓他們熟悉高山環境,也讓他們對於 3000 公尺以上的山域有一些概念。直到小六,就會邀集家長一起去爬玉山,象徵小學六年的山林教育成果驗收,同時也是自我能力的證明。」
事實上,插角國小並非一開始推行山林教育就設定了玉山這個目標,如同陳明啟主任所強調的「循序漸進」,起初,六年級的目標是爬北插天山,而非玉山。直到山林教育推行了十年後,才將北插天山改設為玉山。
陳明啟說道:「第一次登玉山,沒有家長敢跟我們去。到了第二屆,才開始有零星家長陪同。直到今年,有 20 幾個家長一起去,家長數量還比學生多。這也象徵了學生家長對我們登山教育的認同。」
除了家長認同,學生的自我認同與自信心的提升,更是不在話下。陳明啟驕傲地說:「我們的孩子從學校畢業後進入國中,都可以很有自信地跟大家分享自己曾爬過合歡山、玉山。有同學回來跟我說,國中同學聽到他的小學點滴,都投以羨慕的眼神。」
想當年,插角國小加上金敏分校的總學生數量不到 40 個,如今,無論是金敏分校還是插角國小本校,都呈現滿班狀態。現在想進插角國小就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有家長不惜夜宿學校,只為了把小孩送進插角國小。
這些家長看到了什麼?
校長宋宏璋想了想,這麼回答:「我想他們看到的是,孩子們經過大自然的洗禮,更能專注於眼前的事物。同時也學會了設定目標,就要勇往直前的性格。認知到天底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物,如同登山,只要願意付出努力,一步一腳印,最後就會抵達山頂。」
孩子會長大,總有一天會畢業,離開插角國小。山林教育對於他們的未來發展,到底能起多大用處,宋宏璋校長與陳明啟主任都不敢打包票。但他們確信的是,就算將來不會用到現在所學的登山技能,但說不定哪天,想起國小曾有登五寮尖山、玉山的經驗,當時那個不輕言放棄、敢勇於嘗試新事物的小小孩,可能會反過來給予已經在社會歷練多年的自己,莫大的力量。
照片提供:插角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