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潛水意外新聞時有所聞,當中也不乏因為自潛而喪命的不幸消息。自由潛水教練關關對於這些不幸意外,認為:「自由潛水本身就是個極限運動,而且屬於高風險活動,不可輕忽其中的風險。」
雖然自由潛水風險高,但不代表我們無法避免或是降低風險。本文就要與關關教練一起探討,潛水員自身如何控制風險,以及身為潛伴又該如何協助降低、控管風險。
👉🏻關於關關教練:擁有AIDA instructor trainer(AIDA 教練訓練官)及Molchanovs W2 Instructor、AIDA E 級裁判資格,擁有 EFR 急救證、開放水域救生員等證照。
自由潛水常見意外
針對自由潛水的常見意外,關關教練將意外的發生原因分成三類:缺氧、壓力變化、環境。以下針對這三種成因,分別詳細說明:
【缺氧所致自潛意外】
1️⃣ 行動失調 (Loss of Motor Control)
簡稱 LMC,身體因為缺氧,而導致抖動、顫動,最顯著的症狀為四肢劇烈抖動、肩頸抖動、意識不清。如果沒有及時從行動失調的狀態恢復,則很有可能因為撞到周遭設施而受傷,或是因為缺氧而陷入昏迷。
2️⃣ 黑視症 (Blackout)
簡稱 BO,身體因為缺氧,導致意識喪失。在喪失意識此之前,可能會先出現行動失調的徵兆 (也有可能不會出現,直接 BO)。黑視症如其名,眼前的視線範圍會變狹窄,甚至是一片黑,導致人失去方向感,無法正常游動。嚴重者浮出水面後會瞬間昏倒。若無即時給予協助,則可能引發溺水意外。
【壓力變化所致自潛意外】
1️⃣ 平壓未做好
每下潛 10 米,就會多增加一個大氣壓力,這時人所承受的壓力約水面壓力的 2 倍。所以自由潛水很講求平壓是否有做好,有做好平壓,下潛才不容易受傷。關關教練表示,若下潛太急加上平壓沒做好,就有可能出現壓力的損傷,如耳朵痛、胸腔緊、鼻竇緊等等。嚴重者可能耳膜破裂、流鼻血、咳血。
此外關關教練特別強調,壓力失衡所導致的受傷,也可能出現在眼部周圍:「自潛通常會戴面鏡,下潛的時候如果太急,會導致面鏡擠壓眼窩,浮到水面上會發現眼睛周圍一圈瘀血,如同拔罐的樣子。以及眼球微血管也可能會破裂,出現紅眼的樣子。」
【環境因素所致自潛意外】
1️⃣ 關關教練強調,環境因素絕大多數都是潛水員自己可以控制的。例如海況的好壞、風的強弱、海流強勁與否等等,這些是下水前就可以先做功課了解。此外,許多自潛者抱持探索秘境的心態下水,可能過度逞強去探索海底沈船、海底的洞穴,因而發生意外。
資深玩家也不能忽視風險!
關關教練教過無數學生,在他的嚴格風險控管下,沒有碰過什麼意外,頂多輕微的 LMC 或是 BO,但都有即時處置,沒有釀成意外。但曾有學員跟他分享一段故事,讓他印象深刻。
「一個女生學員,她本來跟老公一起玩自由潛水,她們沒有上過課,全靠自己摸索。結果某一次下潛,她老公就過世了。我看了他的電腦錶的資料,研判可能是下潛的時間比較長,加上可能沒有建立好一些潛水的正確習慣,導致過度換氣,在水中昏迷。」
關關強調,很多人可能以為初學者因為對水下環境較陌生,比較容易出意外。但這並不完全正確,就算是資深玩家,也可能忽略自身極限或是沒有做好該做的動作,而發生意外。
關關從 2017 年開始學自由潛水,隔年考到教練證照,今年成為教練訓練官。擁有豐富自由潛水經驗的他,也曾遇過 BO 的情況。他接著以自己為例:「有一回在車城附近潛水,我想挑戰自己的最佳紀錄-40 米。下潛過程中,我不斷看手錶,直到手錶顯示 40.3 m,我心情很激動,但又得告訴自己不要太亢奮,否則耗氧會很快。上升過程,我一直要自己冷靜,直到回到水面看到浮球,結果我眼前一黑,直到張開眼睛,我是趴在浮球上,BO 了幾秒鐘。那是我第一次 BO。」
有了這次的經驗,關關笑說,之後下水再也不會看手錶,寧願回到水面後再確認,避免水下情緒受到波動,而影響耗氧量。他也如此叮嚀自己的學員,但他笑說:「我知道這很難做到,尤其是初學者,一定會很想知道自己潛多深,或是想要追求更深的深度。」
避免 BO,要注意自己的情緒起伏,不要波動太大。此外,還有一些注意事項,下一段接著跟大家分享。
如何降低自由潛水常見風險?
針對缺氧的狀況預防,關關表示,愈高階的學生愈容易發生,因為憋氣時間長、下潛深度深,尤其為了追求極限深度,更可能導致 LMC 或 BO。而如前段所述心態上的波動,也會導致風險提高。關關再以自身經驗為例:「2019 年第一次參加自由潛水比賽,我的目標是 70 米。在比賽前,我從未達到這個深度,比賽時我心情特別緊張,心跳也特別快。我很快就意識到自己不如平時放鬆,對於自身表現也有所顧慮。但哨子一吹,我還是得立刻下潛。最後深度有到我的目標,但回到水面我就 BO 了,導致那次的成績不算數。」
關關建議,如果是參加比賽,應該要盡量平常心,並審慎評估自身能力,不要逞強。此外,新手也應該要先在陸地、泳池憋氣,並透過平潛模擬動態憋氣能力。而不是一開始就追求下到海裡去。這樣反而會徒增風險。
而壓力變化導致的傷害,要如何預防呢?關關上課一定會提醒,如果覺得耳朵、胸腔、額頭緊緊悶悶的就注意自己的平壓有沒有做好。沒做好再下潛,容易受傷。此外,也不應該為了追求深度,而做出可能壓力失衡的危險動作。關關舉例:「有的學生為了追求 PB,眼看深度快到,就伸手讓電腦錶紀錄更深的深度。但這樣做等於會拉扯身體,可能導致壓力傷害。」
潛水帶潛伴,為安全好好打算
從上述的風險與意外,不難看出,「潛伴」的重要性。關關強調:「絕對不要獨自潛水,如果說我們自己是避免風險意外發生的第一道防線,那潛伴就是第二道防線。」
那麼,該如何挑選潛伴呢?
關關解釋:「挑選潛伴前,可以先想想,自己如何夠格當別人的潛伴。每個人都要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下潛是一個保守的行為,過程中不可冒進。應該要誠實面對自己的狀態,就算狀態不好,無法下潛很深,那也沒關係。唯有夠認清自己能力,才可以當別人的潛伴。可不要自己狀態不好,還要當別人潛伴,這樣反而會導致高風險。」
而身為潛伴,更應該時時注意潛水員的狀態。例如看到潛水員浮上水面時呈現 LMC 或 BO 的狀態,就要趕緊戒護,幫助他恢復清醒。「因此,我會特別跟學員強調,要當潛伴,就要有救援的能力,必要時,還要能下潛把潛水員拖上水面。」
同時,關關也提醒,結伴潛水,應該要知道彼此的能力,還有當天的目標。例如,兩人都有共識,這次的潛水目標是 15 米,則兩人最好都要有 15 米或是接近的潛水能力,才不會萬一有一方下潛發生意外上不來時,潛伴卻無能為力救援,甚至為了救援,反而讓自己也陷入高風險的情況當中。
最後,關關再次強調,自由潛水是極限運動,縱使對自己能力再有自信,風險都還是會存在。每個人都應該做好風險管理,帶上潛伴,才能安心地下潛,平安地回到水面。
照片提供:關關
👉🏻 追蹤關關教練:https://www.instagram.com/joshclose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