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月專題《輕戶外正好》的訪談中,聽見了兩個故事:
「為何我們的自然環境被破壞地如此快速?」賞鳥老師李建安曾任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投入賞鳥領域數十年,觀察台灣自然環境多年來變化,在問到他心中關於環境變遷的見解,他也提出了很有意思的觀點。
「你有看過捕魚嗎?早期人們需要用釣竿一隻隻釣魚,或是徒手編織大小適合的漁網,到現在漁民使用機器製造的巨大漁網,捕了一萬隻魚。」
然而這一萬隻是否全被市場接受?只有等到魚販檯面上的魚貨是否滯銷丟棄,我們才會知道了。
/
在 SUP 的營火對談中,離峰夫妻提到了淨灘的事,一年四季長期在海邊工作,每個暑假觀察到學生跟著學校前來海邊淨灘。
「他們願意付出自己的時間真的很棒,但當他們撿垃圾的同時,手裡拿著寶特瓶罐裝水,中午吃的麵包裝在塑膠袋中。因此每撿一個垃圾,同時也製造了其他垃圾。」
更不用說其他在都市的我們,隨處都是罐裝水、塑膠袋,因為社會追求著快速與便利。但回到源頭,我們能不能慢下來生活、捨棄便利、堅持不用?
學生時期我是一個玩具收藏迷,只要是喜歡的電影公仔就買,扭蛋在書櫃上擺一排,為了應付興趣上的開銷,功課、實習之餘,還要挪出時間來打工,不論是房間還是生活,都被一堆東西填滿,雜亂無章,直到我接觸到「極簡主義」。
這在國外行之有年,日本十分流行的「斷、捨、離」同樣源自於這個概念,極簡的核心價值不是叫我們什麼都不要,而是慢下來仔細思考,什麼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並且用盡能量關注在上面,其餘一切捨棄。
戶外人一定最懂這個概念,上山能背的重量就是這麼多,每一公克都計較到不行,在山上一切生活好平淡,就是藉由那緩慢的步伐,最終帶我們走向目的地,如此單純,但你能在其中體會到前所未有的快樂。
反思平時的生活,什麼才是我們最需要?
在《漂流:我一個人在海上 76 天》一書中,記錄 1982 年作者卡拉漢真實漂流在汪洋中求生的 76 天。
使用活著的最低限度條件生存了 76 天,從海上返還到人間,奇蹟歸來後,他描述自己看見人類需求和慾望之間的巨大差異。
相較於日常,工業化帶來太快速的製造,造成大量的商品太容易取得,我們也習慣添購過多的商品,但很少放慢速度思考,什麼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甚至當環保風潮吹起,家中就有環保餐盒,看到食物袋仍一頭熱地買,卻沒有真正發揮其最大價值,亦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跟隨釣魚企劃拍攝的那天,釣魚達人 Kevin 告訴我們,釣魚有分幾派,除了釣後放生外,有一派是自給自足,他們只拿取自己需要的,取代購買市場上的漁貨,回歸到最原始的生活樣貌,進而達到更環保的效益。
攀樹師的存在,也是藉由人力細膩地修剪,相較於大型機具快速地整株砍伐,樹木工作者的維護更順應著樹木的自然生態。
回到《輕戶外正好》的主題初衷,我們希望每個人都能有一個輕易走向戶外的方式,多感受大自然的節奏,就能明白「慢下來」的理由。
慢下來思考,將極簡的概念落實在生活中,也許有許多不便是我們可以應付的,有許多東西是我們可以割捨的。
「每一個早晨都是一個愉快的邀請,使得我的生活與大自然同樣地簡單,或許也可以說,同樣地純潔無瑕。」梭羅在《湖濱散記》裡頭這樣說著,如果簡單無法看見更好的生活,梭羅的思想又怎能流芳百世影響千萬人。
戶外活動的迷人之處,不也是那緩慢的步調、簡單的生活?
那正是我們心之所向,最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