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山林立,但每每到了山區,總是遇到收訊不佳,甚至是毫無訊號的狀況。這樣的狀況不僅造成登山客、遊客無法對外聯繫,萬一遇到緊急事件需要求援,更是影響重大。
有鑑於此,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下簡稱 NCC)呼應政府開放山林政策,提出「改善山區行動通訊品質計畫」。希望以經費補助的方式,提高電信業者建設意願,並透過「無線寛頻基礎建設小組」會議,協調相關機關,幫助取得基地台電力,以及協調建置的限制。受惠於此計畫,我們現在到某些步道、山屋,可以看到「手機可通訊點」的黃色標牌。在某些收訊良好的通訊點,甚至能順暢地觀看高清 YouTube 影片、玩網路遊戲。
NCC 是計畫的發起者,也是重要的計畫推手,但論其背後付出大量心力、勞力,協助高山基地台建置的幕後功臣,絕對不能忘記「高山協作」。
爬山不就是要清淨,為何需要網路訊號?
曾有人在山上這麼質疑。那時,背負數十公斤重通訊建置相關設備的卡爾木丹巴奇(下稱巴奇),聽了一陣鼻酸,心頭像是被人用利刃劃過一樣,難受得很。他說:「那個人雖然不是對我們講,但他是因為看到我們背著裝備才這樣說。他說上山不就是要圖個清靜,如果有網路訊號,豈不是被手機通知吵死。我當時沒對他說,你說這樣的話,對於咬牙將這麼重設備背上山的我們,作何感想?或許對你而言網路是干擾,但對於登山安全來說,通訊訊號是很重要的一環。」
講到登山安全,巴奇提及曾經在南湖大山遇到的事件:「差不多兩年前在南湖大山,有一團差不多二、三十人的登山團,全部都是中、老年人,要從審馬陣草原下降到黑森林時,因為天雨路滑,加上沿路很多藤蔓,其中一人不小心摔倒,跌了下去。那是一個五十幾歲的婦女,她很幸運地被一棵樹幹擋住沒有繼續往下掉,但她受傷很嚴重,需要盡快救援。當時他們的領隊在前頭著急地要打電話求援,但因為那邊是溪谷,收不到訊號。於是他們請腳程快的協作跑到雲稜山屋求救。」
「剛好那時我也在,我們聽到消息後趕緊打電話請求直升機救援,並一路跑到那名山友的所在地,大夥一起用繩索把她拉上來。幸好她意識還清楚,回山屋後,隔天直升機再把她接下山醫治。」巴奇心有餘悸地描述。
因為收訊不佳,導致求援受阻,萬一當時沒有其他人可以幫忙,恐怕後果不堪設想。這也是巴奇所強調的通訊之於登山安全的重要性。「也不僅如此,如果山上通訊好,我們也可以順暢地跟山下的留守人回報,或是跟家人通話,避免家人擔心。」巴奇補充。
▲巴奇從事登山協作、嚮導等工作,帶領人們親近山林。
3 年 44 處高山通訊優化的願景
為了登山客的安全,也提供更順暢的高山通訊體驗,NCC 從 2019 年開始規劃改善高山行動通訊,預計 2020 年底前配合林務局建議的九九山莊、天池山莊、檜谷山莊、向陽山屋及嘉明湖山屋等 5 處山屋、其他 63 處山區地點及七星山步道等 9 處國家公園轄區,完成行動通信訊號改善及優化,同時立下宏願— 3 年內優化 44 處高山通訊不良處。計畫如下:
- 2021 年:有效改善 15 處山區地點、重要登山區域及鄰近路段之行動通信涵蓋。
- 2022 年:有效改善 15 處山區地點、重要登山區域及鄰近路段之行動通信涵蓋。
- 2023 年:有效改善 14 處山區地點、重要登山區域及鄰近路段之行動通信涵蓋。
NCC 立定的目標很單純,除了提升急難救助的效能,也希望藉由良好的通訊品質,促進觀光發展,評估的方法則是看能否撥打 112 緊急電話。除了可以撥打緊急電話,在山屋周邊,也會強化網路訊號,提供良好且穩定的上網速率。
然而要在高山建置基地台,豈是易事?其中最具考驗的部分,莫過於那些龐大又沉重的設備,該如何運上山?講到這,巴奇接著說:「一開始官員問能不能騎車或是開車送上去,我們用照片解釋,大部分的山都無法開車或騎車上山;後來官員又問,還是要以直升機吊掛方式。這我們也有評估過,但是直升機不僅費用昂貴,且容易受天候因素影響,難以掌握工期。於是最後我們想到的最具經濟效益也最能掌握時程的方式,就是聘請協作幫忙背上山。如此一來,也能照顧到高山協作的生計。」
▲運用人力背負設備上山,看似是「最笨的方式」,實則為當今「最可行的方式」。
蓋一個高山基地台:一年起跳
巴奇笑著說:「其實背上去是很後面的工作,前置作業很繁瑣。」經他解釋才知道,原來,光是要搭建一個基地台,就要在前一年先進行訊號量測。
巴奇與其團隊的任務,是幫忙規劃訊號量測「現勘」的行程,包含路線、炊煮、幫忙背負裝備等等。他解釋:「我們一整群人浩浩蕩蕩,來自各個單位、公司,像是有電信公司的人,他們在山下就會先量測訊號來源、訊號強度,再一路跟隨我們量測沿途的收訊狀況。另外也會有 NCC 的委員、其他承包商,如太陽能電板安裝人員、泥作廠商、設備商等等。」
巴奇接著笑說:「其實前期最辛苦的是他們,因為這些人不見得平常有在爬山。我還會先開訓練菜單給他們,並教他們一些登山技巧、認識裝備等等。」通常現勘一次,就會花費三天以上時間,對於沒在爬山的人來說,可說是一大挑戰。
現勘完畢,電信業者與 NCC 會共同研議出訊號補強的位置,巴奇再協助評估路線可行性。之所以需要再評估,是考量到有些設備、物件的體積較大,可能無法穿過密林,會需要與有關單位商討可否修整樹木,以利設備通過。
巴奇接著說:「通訊設備不是大家想像中的方方正正的樣子,有些設備可能長達 2.5 公尺以上,像是太陽能板一片就長達 1.7-1.9 公尺,C 型鋼則長達 2.9 公尺。且很多設備不能拆解,必須整個背上山,像是發電機、變電箱。我們前陣子背一個變電箱上塔山,重達 115 公斤。只能輪流背、用抬的。」
▲巴奇的重點工作之一:量測山上通訊訊號。
▲基地台建構計畫,仰賴的是團隊合作。圖為巴奇帶領團隊、相關承包商、NCC 官員現勘。
▲山上看到的通訊點告示牌,絕大多數都是巴奇親手釘上。
再重都要背上去
巴奇坦言,背運是整個基地台建置最挑戰的部分。若是遇到天候不佳,則工期會拉很長,還可能延誤到驗收時程,恐負上違約的責任。
話說到這,巴奇則有點傷感地說:「這也是大家看不到的辛苦所在,萬一我們把精密的儀器與設備摔壞,是我們要負擔一部分的賠償責任。所以聽到山友說山上幹嘛蓋基地台,我們是很不好受的。」說完,巴奇話鋒一轉,講了一個故事:「我們八月多背設備上加羅湖,那幾天一直下雨,當我們從加羅山要下到加羅湖時,一個隊員不小心滑了一跤。讓我又好氣又感動的是,他竟然用自己的身體護住太陽能板。我責備他怎麼這麼不顧自己的安全,他跟我說,他怕我要承擔太陽能板壞掉的賠償責任。我則對他講,東西可以壞,但人不要受傷。」
一個基地台從無到有,約需花費一年的時間,實際施工期程大約三到六個月。通常是上半年發包,下半年度執行與驗收。可是考量到人力、天候等不確定因素,工期其實相當難百分之百按照計畫走。「大家不要看我們好像把東西背上去就沒事了,其實有很多環節需要跑公文、經過核准,像是水土保持問題,就要跟縣府申請。如果沒核准,就必須重新提交公文。再來,驗收也很花時間,不是一次就能驗過,通常要好幾次,最多有到五次。」
▲巴奇山旅團隊
聽完巴奇描述一整個施作過程,真的讓人覺得無比辛苦。但巴奇只是笑笑地說:「沒有啦!每個人都很辛苦,跟我們一起上山的 NCC 委員、他們指派驗收的教授、協力廠商們,大家都是不斷上下山。不過真要說,我覺得比較辛苦的部分應該是民眾對我們的觀感。」
他接著說:「就像前面提到的例子,那些話對於認真工作的原住民協作來說,是很大的傷害。我們是替政府工作,政府的工作就是要幫助大多數的人。我們沒有圖利任何人,也沒有人圖利我們。希望大家能將心比心,看到我們彎著腰,背著數十公斤的設備時,可以給我們一句鼓勵,我們會非常感激。」
台灣山林鬱鬱蔥蔥,穿梭在期間的原民協作,背上的沉重負擔,是山友們的便利與急難時的希望。他們做的是服務大眾的工作,對此,他們不喊累,也不喊苦。
巴奇最後笑著說:「真的不會苦啦!你看我們是第一批可以在山上上網打卡的人欸!」
照片提供/巴奇山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