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新聞一天到晚都在報山難」、「好像登山的人變多了」、「每逢假日山上都是人」,這些網路發言,你是否也能親身體會呢?
登山的人到底有沒有變多,目前沒有一個準確的統計報告,但可以確定的是,登山發生事故的人真的變多了。從「山域事故」件數與發生總人數來看,內政部消防署公布的《110 年山域事故案件概況》即顯示出山域事故發生總人數在 2020 年、2021 年來到歷史高點,分別為 655 人、566 人。發生總件數也紛紛達到歷史新高,2020 年 454 件,2021 年 398 件。對比 2019 年發生總人數與總件數分別為 262 人、207 件,平均高出約兩倍。
面對蟄伏在側的山域事故,我們該如何應對與避免?內政部消防署災害搶救組蔡明奮視察給大家說個明白:
1️⃣ 山域事故發生比例以「迷路+失聯」佔比最高
根據《110 年山域事故案件概況》統計,2015 年到 2021 年山域事故求援的情況排名依序為:
- 迷路 38% + 失聯 5%
- 創傷 20%
- 墜谷 11%
- 疾病 11%
- 其他,如高山症 4%、疲勞 3% 等等
蔡視察分享觀察地方消防機關執行迷途搜尋案件情形:「多數人剛發生迷路時,想說找路走出去,加上走到山區行動通訊收訊盲區或是發生意外摔跌昏迷,無法與外界聯繫,結果就更難被搜尋到。這種情況在任何山區都容易發生,甚至如象山這樣的郊山都會發生迷路案件。面對初期迷路的情形,最重要的是停止行進,嘗試聯絡同行夥伴或親友,冷靜的思考與觀察,回想走過景點、標示以及移動時間。如果無法循原路返回,切忌盲目亂闖,盡可能保持原地等待救援。」
※延伸閱讀:高山上36%的人會發生高山症!高山醫學醫師王士豪詳解症狀以及因應方法
2️⃣ 「自組隊」最容易發生事故
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的統計,從 2012 年 到 2021 年為止,發生事故族群佔比最高的一直都是「自組隊伍」,其次為「獨自登山」或「登山社團」。
很多人三五好友相約爬山,甚至透過網路邀約完全不熟的人一起登山。在體能、技術水平不一的情況下,容易發生有人脫隊、迷路的狀況。
※延伸閱讀:別小看任何一座山,資深登山嚮導吳旭昇告訴你登山要帶哪些保命工具
3️⃣ 「中高齡」族群要當心
蔡視察特別提到,以山域事故發生的年齡層來看,以 50 到 59 歲的族群佔比最高,其次是 60-69 歲。可以觀察到主要發生事故的中高年齡層族群,又以發生迷途情況為最多,背後的原因,蔡視察解釋:「從獲救人員訪談觀察到,部分中高齡年齡群對於 3C 不熟悉,不曉得怎麼透過手機使用登山相關的離線地圖,以至於發生迷路狀況時無法透過手機導航定位;再者,中高年齡層族群傾向於參加登山社團或是聘請嚮導帶隊,但是也發生未慎選嚮導,加上自身準備不足,而發生意外的情況。地方消防機關也曾受理過整團登山團因為嚮導帶錯路,加上團員對路線都不熟悉,而一起迷路的例子。」
4️⃣ 山域事故好發熱點
蔡視察強調活動前缺乏有效的事前準備,任何山域都可能發生事故,從統計資料來看,玉山、合歡山是近年事故排名前幾名山域。這兩座山都是相當熱門的路線,因為攀爬的人數多,所以事故比例也跟著增加。不過蔡視察仍要再次強調,台灣並沒有相關單位針對每一座山出入人數進行統計或調查,也就沒有較可信的入山人員母數參考資料,可供登山安全教育或山域軟硬體設施等更有效措施擬定。最保險起見,防範山難發生,出發登山前都要做好萬全準備。
登山意外每年都有,但如何降低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機率,同時減少自身承受的風險,是每一個登山客的功課。蔡視察最後特別舉一個經常聽到的觀念說明:「很常聽到有人說要去爬山鍛鍊身體,我倒認為應該是先鍛練好身體,再去爬山。如果自己的肌耐力、心肺耐力不足,在山上就容易出狀況。同時,也提醒大家要做好功課,調查清楚路線、穿戴合適的裝備再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