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萬年前,華南古陸塊近海沉積,在海中留下了堅硬的岩層。到了五百萬年前左右,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擠壓之下,台灣島隆起,島上東北部的山脈,就是當初華南古陸塊沉積的四稜砂岩。受到經年累月的風化作用與侵蝕作用,此處地貌顯得格外特別,又帶點神祕色彩。
古時候的人,見此處奇岩多變,有如蛟龍盤據,故命名:龍洞。
2022 年的今日,龍洞雖然失去了當年那神話色彩的形象,但其壯闊地景,依舊讓人類為之著迷。有一群人,數十年前發現了龍洞四稜砂岩的堅硬特質,開始往岩壁攀爬。久而久之,龍洞集結了全台各地,甚至國外的攀岩愛好者,他們一同攀爬,構築了「龍洞攀岩社群」。
▲壯闊的龍洞景致。由上而下依序為:從福利社頂端看第二洞(攝影/陳震宇 Maurice)、大禮堂_龍路(攝影/陳震宇 Maurice)、長巷_獨木橋畔(攝影/翁紹評 Shel Mei)。
龍洞永續計畫醞釀成形
長期在龍洞攀岩的人,已經將此處視為第二個家。有些人週一到週五工作,週末就泡在龍洞;有些人工作時間自由,找到空檔,就驅車往龍洞跑。
回顧數十年間,龍洞岩壁上那一根根 Bolt (錨栓),支撐了多少人向上攀的渴望;那些已經對龍洞再熟悉不過的岩友們,對於那一根根錨栓,更是充滿感情。但就在某天,岩友發現,竟然有某些錨栓出現鏽蝕的問題,甚至某些僅承受體重就斷裂失效。對於人命關天的鏽蝕問題,與龍洞早已結下不解之緣的岩友們,當然無法視而不見。於是一些岩友開始憑一己之力,希望汰換掉不安全的錨栓。
對於鏽蝕問題,臺灣戶外攀岩協會 (TOCC) 理事長李涵茹解釋:「龍洞錨栓最讓人擔憂的是應力裂隙腐蝕 (Stress Corrosion Cracking) 問題,這種腐蝕從外觀上可能看不出異狀,但實際上內部早已出現鏽蝕狀況,容易造成危險。」TOCC 理事陳震宇接著補充:「還有化學膠也是一個隱憂。錨栓埋入岩壁同時會上一層化學膠,讓錨栓與岩石結構緊緊黏在一起。但因為化學膠施作工序有諸多限制,有時也可能出現無法確實固著的狀況。」
▲大禮堂 304 不鏽鋼錨栓應力腐蝕。(攝影/林毅豪)
但上百條路線,上千個錨栓,光靠幾名岩友自主性地汰換,可是不知道得花上幾年時間才能完成。 此時,以章芳源醫師為首的幾名岩友憑著一股熱情,發起了「龍洞 Rebolt 計畫」,希望以系統性、大規模地汰換有問題的舊式錨栓。
這個計畫,後來又發展出一系列的延伸計畫,如錨栓資訊普查、老舊錨栓移除/更新、拉力測試計畫、洗洞計畫、臺灣自製鈦合金錨栓計畫、建立路線資料庫等等。
▲音樂廳-豎琴錨栓普查與拉力測試。(攝影/黃柏瀚)
▲音樂廳的錨栓。(攝影/陳震宇 Maurice)
龍洞要蓋人工攀岩場?NO!
龍洞隸屬於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由東北角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簡稱東管處)負責此處的經營管理。
當岩友們自發性地組成團隊,進行龍洞錨栓汰換計畫之時,東管處對於龍洞岩場的維運,有了不一樣的想像。而這個想像,也是促成岩友們認知到必須有一個組織,作為岩友與公部門的橋樑。
「東管處當時有一個先期規劃案,要發展龍洞岩場的觀光,針對龍洞的管理,以及各項維運措施。當時的景觀專業規劃廠商,提出了在龍洞蓋設『人工攀岩場』的想法,這讓廣大岩友們難以理解,更擔心龍洞就此成為『大型攀岩遊樂場』,搞不好岩友還得花錢買門票才能進去攀岩。」李涵茹說明。
後來透過中華民國山岳協會的引薦,李涵茹與其他岩友們得以與東管處進行簡報,說明龍洞的現況以及建議的維運方式。後來龍洞沒有蓋人工攀岩場,但東管處仍希望能好好進行龍洞攀岩場的管理,於是請來中華民國山岳協會規劃,而李涵茹正是當時的計畫主持人。
李涵茹與其他岩友,參考了美國、德國、加拿大等國家的戶外攀岩場管理辦法,訂定出一套專屬於龍洞的維運計畫。他們甚至帶著東管處的長官,到龍洞岩場實地走訪,了解維運計畫與實際狀況如何接合。
參與此項計畫的岩友,包含李涵茹,在這次與東管處的合作下,深知若要讓維運計畫長久、永續的發展下去,就必須要成立一個協會,與東管處以及其他官方單位對接,確保資訊暢通,並讓資源留在龍洞。
於是臺灣戶外攀岩協會正式於 2020 年成立。
▲東管處警消海巡聯合會勘。(攝影/陳震宇 Maurice)
讓龍洞陪伴我們更長久
2010 年龍洞 Rebolting 計畫推行後,如前所述,接連有更多計畫隨之而成,如錨栓普查,由資深岩友游金龍發起,調查龍洞每一根錨栓的廠牌、型號、款式、材質、設置時間等資訊,彙整於平台,供其他岩友查看。截至目前為止,已經追蹤了 2,108 根錨栓,共有 108 根 304 不鏽鋼、1,285 根 316 不鏽鋼、715 支鈦金屬。
李涵茹接著解釋:「岩友們 2003 年左右發現,不只舊式的敲膨式耳片錨栓,連304 不鏽鋼化學錨栓都出現了鏽蝕問題,。到了 2015 年,音樂廳大鼓路線上方固定點的斷裂意外,讓岩友們再次意識到錨栓汰換的急迫性。故開始進行測試並全面汰換 304 不鏽鋼錨栓,但問題是,要用什麼材料?」
「資深岩友章芳源、吳彥儀、鄭佳珉、曾俊傑等人,在 2016 年時開發出鈦合金的錨栓。因為鈦合金抗腐蝕性能力強、結構強度高,使用年限比起不鏽鋼要來得長很多,所以幾名岩友開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並發起募資,最終在攀岩界熱情的支持下,募得近百萬的經費,並委託國內知名鈦金屬加工大廠——復盛進行製造,再經由 SGS 及明治大學等進行相關品質檢驗,以期能符合歐盟攀岩錨栓規範。」陳震宇理事補充。
在各個岩友的通力合作下,鈦合金錨栓正式全面應用於龍洞攀岩場。而這象徵的不僅僅是更安全的攀岩環境,同時也是永續精神的實踐。
▲台灣研發生產的鈦合金錨栓。
「若要說龍洞 Rebolting 遇到最大的困難,應該是岩壁的永續問題。當我們把一個錨栓固定在岩壁上,要取出來,可是一件大工程,更是相當高難度(想知道多困難,可以參考銑洞計畫)。而當我們把有問題的錨栓移除後(說是移除,其實是將露於岩壁外的部分切切掉),多半得在原有的孔洞旁鑽新的洞,放入新的錨栓。試想一下,上千個錨栓如果都這樣做,等於岩壁上又多了上千個洞,一座岩場能承受幾輪這樣的更新模式?。這與我們的永續精神是有違背的。」李涵茹解釋。
但有問題錨栓不能不拆除啊?所以岩友們採取的折衷措施,就是進行拉力測試,確保現有的 316 不鏽鋼錨栓沒有問題,不必汰換。同時使用壽命更長久的鈦錨栓作為更新主力,延長使用年限,避免過度破壞岩壁。
▲拉力測試計畫:第一洞。(攝影/陳震宇 Maurice)
▲銑洞計畫:音樂廳。(攝影/陳震宇 Maurice)
四大計畫,永續守護龍洞
資深岩友發起的 Rebolting 計畫,奠定了臺灣戶外攀岩協會的發展基礎,更延展出其他三大計畫。目前臺灣戶外攀岩協會共有四大計畫進行著:
- 固定點更新計畫 (Rebolting Project)
- 岩場救援與訓練計畫 (EMS Project and EMS Training)
- 環境保護計畫 (Cleanup Project)
- 生態保育計畫 (ECO Project)
這四大計畫,從安全、救援到環境保護、生態保育切入,方方面面守護龍洞,並確保龍洞得以永續地發展下去。
李涵茹說明:「以救援來說,龍洞範圍廣闊且充滿困難地形,萬一有人發生意外,如何第一時間緊急處理,以及如何讓救難隊員精確地知道受難人士所在位置,這些都是問題。在資深岩友李昭明先生的努力下,編撰了《龍洞岩場救援計畫書》、建立了龍洞岩場意外事件回報制度,更與消防隊員完成勘查,設定陸海空救援點、意外通報流程與救援流程。同時也在各界的贊助下,購買急救器材,放置於龍洞幾處位置,標明於《龍洞岩場救援計畫書》。目前我們官網上,也有非常詳盡的資料,讓所有遊客、岩友閱覽。」
此外,環境保護計畫,從環境整潔維護切入,呼籲岩友隨手帶走自身垃圾,更鼓勵在能力範圍內帶走看得見的垃圾。每年也會有「大掃除」活動,清出的垃圾讓人「嘆為觀止」。「我跟你說,什麼都有,冰箱、輪胎、汽油桶、甚至是模特兒假人。」陳震宇理事語帶誇張地說。
而龍洞更是一級保育類動物遊隼出沒的地區,也曾有繁殖紀錄。臺灣戶外攀岩協會與基隆野鳥協會(基隆鳥會)合作,若基隆鳥會發現遊隼於龍洞攀岩場築巢繁殖,就會通報臺灣戶外攀岩協會,而臺灣戶外攀岩協會會再公告區域,請岩友在繁殖月份期間不要靠近該區域。
▲警消海巡聯合會勘校門口。(攝影/陳震宇 Maurice)
▲長巷 HEART 繩索救援隊聯合演練。(攝影/陳震宇 Maurice)
▲龍洞大掃除。(攝影/探索戶外特約攝影師)
▲大禮堂的遊隼。(攝影/許永暉)
▲遊隼繁殖期會貼設公告,封閉區域。
從永續出發,龍洞攀岩場從 10 年前就開始蛻變,緊接著再由臺灣戶外攀岩協會接手,持續推動永續龍洞的計畫。在各界努力下,除了岩友可以更加安全地從事攀岩活動,對於這個難得的世界級戶外攀岩場,人們也意識到必須保護她、維護她,才有機會讓後代子子孫孫都能享受到龍洞攀岩的樂趣,同時也確保人類以外的動物,都能在此地悠遊自在地生活。
「歡迎大家到龍洞攀岩,一起享受並愛惜這個台灣獨一無二的天然岩場。」理事長李涵茹最後說道。
照片/臺灣戶外攀岩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