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內,台灣石虎滅絕機率將達 94.7%,意思是,石虎將有可能徹底消失於大自然,人類再也無法親眼目擊石虎的蹤跡,可能只能從教科書或是標本一睹石虎的樣貌。
這樣的數據,不是憑空捏造,是台灣哺乳動物學會透過族群存續力模型進行「路殺及雞舍危害」模擬分析,所得出的結果。
當我們走在台灣石虎重要棲地—苗栗的田間小路,那一隻隻怕人的台灣原生貓科動物,或許就躲在草叢裡。白天靜靜地睡覺,當夕陽西下,伸個懶腰,跑出來找晚餐吃。這是石虎的日常,卻也是最得來不易的生活模式。因為對石虎來說,牠們面臨的生存威脅無所不在,往往被人類發現時,都已身負重傷。
而這一隻隻受傷的石虎,被一位返鄉開立動物醫院的獸醫師溫柔地捧起,細心照料,數不清的寶貴生命,在她的醫治下,成功活了下來,甚至可以重回大自然的懷抱。
她是野生動物的天使,陳芸詩獸醫師。
「我想要拯救野生動物」
從小就與動物相處,陳芸詩家中不曾間斷地飼養狗,讓她培養出與動物的親近感。「從我有記憶以來,我們家一直都有養狗,甚至會跟狗一起睡。還有一段時間,我們家養了兔子,但牠很愛偷跑出去,我會跟哥哥到樹林裡探險,把兔子找回來。小時候沒有什麼兔子專用的飼料,於是我們就去摘蒲公英的葉子給兔子吃。」
而當同齡小孩都著迷於卡通與連續劇時,陳芸詩花更多時間看的是 Discovery 頻道。當她看到珍.古德博士在熱帶叢林間與大猩猩互動的樣子,以及不遺餘力地拯救受傷的大猩猩,她小小的內心,燃起了一道火光。那道火光,指引她朝向野生動物研究之路前進。
▲陳芸詩從小家裡就習慣養寵物,她現在仍有兩隻貓咪陪伴左右。
在她的努力下,順利考上屏東科技大學獸醫學系,畢業後,她更不忘拯救野生動物的決心,續考上屏科大也生動物保育研究所。那時,她差不多一個月有十天以上時間在山上,為的是調查動物。「我們經常要騎機車兩、三個小時,只為到特定山區調查野生動物,下山還可能遇到濃霧,在可視距離不到 1 公尺的環境下,驚險騎車下山。」她笑著說。
「後來我去了南投集集特有生物中心急救站工作。在那裡,我學習到許多關於野生動物救傷與照養的實戰經驗。雖然離開特生中心後,我也曾到其他動物醫院從事犬貓醫療工作,但我始終覺得我有其他使命。」
說來也神奇,在她覺得人生應該有別條路要走時,某個因緣際會之下,苗栗縣政府保育科長透過他人介紹,詢問陳芸詩有無意願回到苗栗從事野生動物救傷工作。一直以來都對野生動物懷抱滿滿熱情的她,可以說是二話不說就接下來了。
那是十年前的事,當時苗栗只有陳芸詩一名獸醫師負責野生動物救傷工作。
▲陳芸詩研究所時經常到戶外進行野生動物調查。
▲研究所時,陳芸詩還會約同學到山區進行犬貓義診。
▲出了社會,她還自掏腰包到高雄山區進行犬貓義診、注射疫苗。
幾乎全年無休與生命賽跑
回到苗栗後龍鎮,陳芸詩開設了後龍鎮的第一家動物臨床醫院「後龍動物醫院」,自那時起,她肩負起苗栗的野生動物救傷工作,且幾乎全年無休。
「那時候野生動物救傷通報系統還不完善,民眾或是相關保育單位撿到受傷的野生動物,就會送到我這邊來。有時也會碰到晚上十
後,動物醫院已經打烊才送來的動物。我不可能放著動物受傷不管,所以我幾乎會義不容辭地回到醫院,替動物診治。」
陳芸詩救治案例繁多,野生動物種類也相當多元,像是曾有個民眾急急忙忙地提著一個提籠,請醫生救救裡頭的動物。陳芸詩打開籠子,發現裡面躺著的是一隻保育類動物:食蟹獴。那隻食蟹獴呈現腦震盪跡象,且有劇烈喘氣與虛弱的病症,陳芸詩懷疑牠車禍所致。所幸治療觀察幾天,食蟹獴恢復健康,也成功野放。
「這案例讓我印象深刻的原因,不只是因為罕見的食蟹獴,而是背後象徵的意義。食蟹獴出沒的地方,表示水源乾淨、環境無汙染。由此可知,民眾撿到食蟹獴的造橋鄉龍昇村所在位置,是個低度污染的地區。」
從救傷案例,分析背後道理,是陳芸詩身為獸醫師的直觀反應。如同另一起案例,在頭份交流道附近商業區路邊,發現了一隻頭部卡在八寶粥鐵罐內的野生白鼻心。頭部卡在裡頭,如果沒有被發現,白鼻心只會慢慢死去。陳芸詩感慨地說:「我們人類隨手一扔的垃圾,有可能變成野生動物的索命利器。」
▲被好心民眾帶到獸醫診所醫治的食蟹獴。
▲野生白鼻心頭部卡住的八寶粥鐵罐已被獸醫師陳芸詩移除。
救起一隻隻虛弱小石虎
陳芸詩從事野生動物救傷工作,不是以拯救石虎為目標,她的初衷很單純,盡可能救治任何一種野生動物。但隨著救治的石虎愈來愈多,讓她看到了石虎面臨的生存問題。
剛開始執業,陳芸詩提到,那時一年救治不到五隻石虎。「這數字肯定遠低於實際案例,因為早期大眾對石虎認識不足,很多遭到路殺的石虎,容易被當成野貓看待。但隨著陳美汀博士、石虎保育學會、特有生物中心、苗栗縣政府保育科以及林務局的保育推動下,一般民眾開始認識石虎,造成發現率提升。攤開數據,光是 108 年,苗栗一年路殺數量就達 23 隻,犬殺 3 隻。」
依據陳芸詩救治的經驗,送到動物醫院的石虎受傷原因,主要有車禍、虛弱、中捕獸夾等等。
▲由石虎保育人員帶到後龍動物醫院的石虎。
讓她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次接獲一隻虛弱頻死的石虎,「我們接到牠時,牠呈現嚴重脫水,左前肢的橈尺骨和肌腱外露風乾,對外界毫無反應。我們既是震驚又是不忍,更驚訝牠竟有辦法在野外撐到現在。牠的堅強韌性,也讓我們下定決心,不管怎樣要盡可能把牠救回來。所幸經過截肢手術以及輸液治療,牠順利恢復活力,並送到特生中心急救站進行後續照養與野放訓練評估。」
讓人淚水盈眶的石虎受難故事不只一樁,陳芸詩還曾在晚上 10 點後,接到一隻全身發抖、流涎、縮瞳的虛弱石虎,判斷是有機磷農藥中毒,給予解劑與輸液治療,救回一命。「那是我第一次碰到石虎中毒案例,但我相信我沒碰到的,可能都已橫屍野外。貓科動物對有機磷很敏感,只要一點點就可能致死。我們或許也該反省,以毒藥無差別毒殺動物,是一種怎樣的行為?」
▲中了套索被送來醫治的石虎,左前肢已被截肢。
▲接受治療的小石虎。
除了上述提及的石虎受傷狀況,近年來更受到矚目的是「雞舍衝突」。
「所謂雞舍衝突,起因是石虎會在晚上溜進雞舍,吃食雞隻。雞舍飼養主不堪其擾,於是捕捉、殺害石虎。這是目前導致石虎死亡的最主要原因。」陳芸詩沉重地說道。
「但這不是要指責養雞戶的不是,事實上,他們也是為了生計而不得不這麼做。加上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那是石虎,也不知道那是保育類動物。」陳芸詩接著解釋。雞舍衝突造成無數石虎傷亡,更凸顯出民眾保育觀念不足、政府著力不夠等隱憂。
沒有受傷,何須救傷
「早期看到的石虎,還有不少已經有點歲數的,但現在看到的,多是年輕的石虎。」
陳芸詩一句話,點出現今石虎保育的最大難題。當一個物種只剩年輕族群,不見年長族群,意味著該族群的平均壽命大幅下降,該族群更是面臨龐大的生存危機。
石虎面臨的生存難題,不僅僅只有路殺,其他像是棲地破碎化 (因淺山開發導致棲地受到切割破碎)、雞舍衝突、毒殺、犬隻攻擊等等,都是石虎必須時刻面對的威脅。
「其實我所做的工作,野生救傷,是最後一步。假設沒有野生動物因為人類種下的因而受傷,也不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救傷工作。」陳芸詩感慨地說。
她也點出,石虎面臨的生存威脅,需要仰仗各方單位的共同協助、跨部門整合,才有辦法扭轉現況。例如光電開發過程應更謹慎評估對環境、野生動物的衝擊;獎勵農民,實施對石虎友善的農業。
林務局去年起推動「瀕危物種極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就是一個最好例子。該方案發放給參與的農民友善石虎標章,只要不使用除草劑、捕鼠餌、獸夾等危及環境和野生生物的作法,且留草 30 公分以上,提供以石虎為主的野生動物棲息空間,並符合其他條件,就有機會獲得該標章。同時為了獎勵獲得標章的農民,更會提供農民保育生態的薪水,補助相關保育措施。
相關政策陸續推出,石虎的家園仍需大眾共同努力,給予友善石虎的商家、品牌、企業支持、鼓勵,石虎保育政策才有機會良好地延續下去。陳芸詩最後笑言:「如果有一天我不再需要救治野生動物,那應該就是我功成身退的時刻了。」
圖片/陳芸詩提供
【石虎小百科】
▲石虎。圖片/維基百科
石虎很靈敏,不容易被人發現,牠們主要在晚上活動覓食,和很多食肉目很像,在傍晚和清晨活動力最強。牠的主食以老鼠、鳥類、野兔、爬蟲、魚類、昆蟲等為主,還會趁鳥類在樹上休息時捕抓。平常牠們除了繁殖季節會短暫接觸外,大部分都是單獨生活。
母石虎一胎可生 2 至 3 隻。苗栗縣除了商業區的竹南鎮和比較高山的泰安鄉沒有石虎外,其他鄉鎮都有石虎的蹤跡,牠們主要生活範圍與人類高度重疊,以淺山丘陵、農田和溪流區域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