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你而言,寂靜是什麼?
柏油馬路上轟隆轟隆的車水馬龍,乒乒蹦蹦鄰居裝潢施工聲,為了壓過這些聲響,我們刻意將電視機調得更大聲,與身邊人說話的音量也不自覺地放大。我們所處的都市,日復一日,如此運轉著。
從物理學的角度,我們可以用分貝定義聲音的大小,也會用赫茲象徵聲音的頻率。但真正的「寂靜」,可以單純以物理方式定義嗎?鴉雀無聲,是寂靜?放著白噪音而得以專注工作的時刻,是寂靜?還是就寢時,枕邊人傳來的規律鼾聲,才是寂靜?
聲音藝術創作者,范欽慧,在經典雜誌一篇名為<【一方印記】寂靜迴響 太平山>文章中,提到國外有一間「無響實驗室」,裡面的音量是 -9.4dBA(對比深夜郊區音量約 30dBA 左右)。在比悄然無聲更加安靜的實驗室裡頭,唯一清楚的是自己的心跳聲,甚至是肺部、胃部翻攪的聲響。這樣的空間,應該稱得上是寂靜。但身處在那樣毫無音聲的空間裡,真能感受到寂靜嗎?這是一個物理與心理對峙的問題。
范欽慧曾在 2009 年時,花一整年時間,走訪全台 12 座森林國家公園,與林務局合作出版了《離家出走——一起去森林》一書。就在聖誕節過後沒多久,她在森林護管員賴伯書(延伸閱讀:專訪/帶你看森林護管員的一天,資深、菜鳥巡山員的工作閒談)陪同下,在太平山觀察環境與採集聲音。那是個又濕又冷的天氣,天空甚至降下了那年冬天的第一場雪。白花花的雪片,落在湖面上,落在枝椏上,落在苔蘚上。那時的太平山,靜得可以聽見下雪的聲音。
范欽慧與賴伯書緩慢行走於翠峰湖畔,多年後,這條步道,成為全世界第一條「寂靜山徑」(Quiet Trail)。而范欽慧,也在日後回想起這段經歷時,對於「寂靜」所帶來的力量,有了新的領悟。
▲冬日太平山
▲從太平山遠眺他山
走進太平山
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位在宜蘭縣大同鄉、南澳鄉境內,平均海拔約 2,000 公尺。這裡是台灣山毛櫸最大的棲息地,秋天時,葉子會轉變為橘黃色,前往太平山的路上,即可眺望山頭那一欉一欉的黃。太平山更曾是台灣數一數二大的林場,與阿里山林場、八仙山林場並稱台灣三大林場,從日據時代開始,日人在此興建鐵路、大興伐木事業,有多條索道、鐵道,至今都還依稀可見。現在的太平山,廣大面積被劃為國家森林遊樂區,由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管轄。
「太平山的美,是經歷過歷史變遷的現場。這裡曾經是原民打獵的區域,曾經見證林業變遷,也見證人與自然關係的現場。爾後的森林遊樂區角色,讓大家可以回去,回到這個地方。當我們回到此處,我們可以重新學習建構什麼?這是我對太平山著迷的一個原因。」范欽慧如此介紹太平山。
走進太平山,范欽慧很快就發現這裡與其他 11 個國家森林遊樂區的差異:「太平山沒有太多人類產物的聲響干擾,如飛機,這裡不在航線上,不會時不時被天空傳來的隆隆巨響嚇到。」
2012 年,范欽慧深受美國野地錄音師戈登·漢普頓(Gordon Hempton)的作品《一平方英寸的寂靜》(One Square Inch of Silence)啟發,她開始發想,如何在台灣,找到她心目中「一平方英寸的寂靜」。慢慢浮現在她腦海,就像是清澈湖面下一隻魚緩緩游上來一樣,太平山的景象,逐漸清晰。
苔蘚的高度,是神聖的角度
在採訪范欽慧的時候,地點是在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的錄音室,她說這是她主持工作 25 餘年的地方,「自然筆記」節目自 1997 年開播以來,未曾中斷過。這麼多年過去,范欽慧的角色不斷地轉換,她是廣播電台主持人,也是作家、老師、學生,更是一位聲音藝術創作者。「我們先聽一段我正在做的一個創作。」採訪前,她這麼說。
熔岩的冒泡聲、潺潺水流聲、竹林在風的吹拂下產生的軋嘎聲,這些聲音構築了背景,伴隨著輕柔而堅定的人聲,引導聽者進入另外一個空間。那個空間由聲音構成,有前述的自然聲響,也有人們談話的聲音,還有內心的喃語。
這段創作中,有一段話格外清晰,「從苔蘚的高度,才能看見最神聖的角度。」
回到太平山,范欽慧在賴伯書的推薦下,來到了位於翠峰湖環山步道東側入口 1.5 公里處的奧陶紀苔原。她扛著器材,緩行在木棧道上,很快地,木棧道兩旁的林相,開始出現了變化。厚重的苔蘚,彷若是不小心被天神遺忘在此的地毯,覆蓋在泥土上、倒木上、樹幹上。「如果你彎下腰,甚至是跪在苔蘚上,你會看到各種小枝枒、小花,還有一滴滴霧氣凝結而成的水珠。」
原來這就是苔蘚的高度。
當范欽慧從苔蘚的角度向上望,看到的是筆直竄天的樹,聽到的是風、鳥、蟲、水等豐富的聲音。有這麼多聲音,還算是寂靜嗎?以科學儀器測量,奧陶紀苔原區的環境音量只有 25 分貝,確實算是安靜。但真正能靜下來的,是自己。
「當心態改變了,姿態就會改變;當姿態改變了,世界就會被改變。」–范欽慧
范欽慧從 2015 年開始,至 2017 年,耗時三年,於翠峰湖環山步道奧陶紀苔原區,收錄聲景。2018 年 12 月,范欽慧邀請戈登及其助手來太平山看看,走進太平山,就連戈登與助手馬修,都深感不可思議。霧雨朦朧的翠峰湖,濕濕冷冷的,就如同當年范欽慧來此取創作材料時的情景,他們一行人,是真真切切聽到了太平山的「寂靜」。
隔年,戈登創立了「國際寧靜公園」(Quiet Park International,簡稱 QPI),希望藉此組織倡議維護大自然寧靜的重要性,更邀請范欽慧擔任董事一職。2020 年,陽明山國家公園被 QPI 評選為世界第一座都會寧靜公園(Urban quiet parks);2022 年,太平山翠峰湖環湖步道,成為世界第一條寧靜步道(寂靜山徑)。
「我常說世界就好像有一個無形的網絡,把很多東西串連起來。我發起寂靜山徑計畫,有幸被戈登看見,甚至被賦予世界稱號。這一切,都不在我的預料內,但這一切,也都自然的發生了。」范欽慧輕輕地說。
▲范欽慧與戈登
你聽,那是什麼聲音?
所以,要怎樣才能「聽到寂靜」?
范欽慧這麼回答:「很多人問我,台灣哪個地方的聲景最好聽?我總是說,靜下心、用心聽,就可以聽到最美的聲音。聆聽考驗的是我們的心,端看你的心要怎麼聆聽。只是偏偏聆聽這件事,對人類來說特別困難,透過話語,我們通常只會聽到自己想要聽的,不想聽的,就左耳進右耳出。」
有人質疑,太平山翠峰湖環湖步道雖然被訂為寂靜山徑,可是會不會人一多,就靜不了了?范欽慧這麼認為:「如果我們是要去追尋寂靜,我們自然而然就會成為寂靜的捍衛者。」
當踏上寂靜山徑,如果還是拋不開都市的喧囂,心裏頭亂糟糟的,縱使周遭只有 25 分貝,耳裡聽到的還是噪音。
但身為不善聆聽的人類,我們有可能聽得到寂靜嗎?或是聽得懂嗎?范欽慧微笑說:「所以我們要學習與練習。我們都覺得森林鳥語很舒壓,可是當我告訴你,那個聲音來源是金翼白眉,你可能一頭霧水,想說那是什麼?我們必須這麼說,聆聽大自然,確實是有門檻的。但只要願意學習,不要說理解牠們如何生存,光是意識到牠們的存在,就已是很大的收獲。」
范欽慧相信,當我們理解的自然的多元物種,回到人與人相處的情境,我們也能懂得尊重多元與差異。
▲解說員訓練與戶外課程
走進太平山,在鬱鬱蔥蔥的森林沐浴下,已經有不少科學實證證明(參見<Visiting a Forest, but Not a City, Increases Human Natural Killer Activity and Expression of Anti-Cancer Proteins>),森林浴可以增強人類體內殺手細胞(NK Cell)的活性與數量,甚至連抗癌蛋白都會因此增加。光是生理的收獲,就已超出我們想像。
而當我們踏足在寂靜山徑上,靜下心來,重新感受到一絲平靜,除了自我對話,也可以體會到台灣山林之美。我們不禁讚嘆,在地狹人稠的台灣,竟還有一塊如此純淨的地方,讓我們可以慢慢地、靜靜地與自然共鳴。
「世界很紛亂,願寂靜讓我們重新整頓自己,找回勇氣,做出更好的決定。」范欽慧最後這麼說。
圖片/范欽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