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秋色映照白馬五色旗
晨光伴著冷風從窗戶探進房間,我在手機鬧鐘響起的前一刻醒來,此時苦花恰好出去晃了一圈後走回來,他說半夜餓醒嗑了半罐洋芋片,緊皺的眉宇透露一絲不安,其實我很清楚欠缺美味的山區食物會給他帶來一些麻煩,只是沒料到會這麼早面對這樣的挑戰。早餐就從遠征袋裡拿出從日本網購回來的災難食物吧,我們準備的份量幾乎夠在山裡過完這個冬天了(笑),沖些滾水就是一碗過得去的中華粥或是蟹肉味增湯。
今天的目的地是 Kyang,路線上依然是腰繞無盡的河谷地形並逐漸深入尼泊爾東北方的 Manang 地區,高度上升僅 300 米,健行距離約莫 12 ~ 16 公里,其實經過前一天最後 200 米的震撼,我對這些數據已經看得很淡啦 ???? 倒是行進的穿著搭配是個有趣的課題,既然沒有劇烈的升降,那為了抵抗一路上的陣陣谷風,Fjällräven 那件帶有帽兜的 Keb Fleece Hoodie 依然是我今日行進間的上半身外層首選,畢竟我還是喜歡穿著柔軟的衣物在山區穿梭,可能是過往人生在山區遇過太多不堪回首的暴風雨吧? GTX 雨衣一直是除非下起大雨否則最不想拿出來的東西。
今日從 Meta 出發的隊伍除了我們之外,還有比利時隊伍與西班牙人,西班牙的隊長體格壯碩據說是個冰攀高手,穿著短袖上衣如一陣風般的從我們身旁刷過感覺挺像一回事的,此時太陽漸漸地從河谷的對面升了上來,暖和的光線將山徑兩旁的尼泊爾籟蕭 ( Anaphalis nepalensis ) 曬出一股野性的芬芳,這是一種台灣高海拔山區也常見的植物,葉面的油脂很容易在日照後透出一股接近紫蘇的味道。
山谷的對面有一座僧學院離我們好遠,朱紅色的屋頂點綴著金黃,在秋瑟的谷地上格外耀眼,那個地方名叫” Naar Phedi”,Phedi 是山腳的意思,Ramesh 說那是一所只在夏季開放的藏教分校,小喇嘛們在這裡學習藏傳佛教文化包含傳統藏語,主校則在加德滿都。在這座僧學院的上方有條看起來很猛的垂直路徑,那是通往Naar的必經之路,這裡順道一提,整個Naar-Phu地區是尼泊爾北方最原始的藏族保護區,尼泊爾政府直到1992年才對外國的探險隊伍開放,這才讓包括 Himlung Himal ( 7,126m )、Nimjung Himal ( 7,140m )、Gyaji Kang ( 7,038m )…..等幾座七千米名山首次出現在世人面前,而本次我們這次我們遠征目標 – Himlung Himal /希姆隆峰的首登紀錄,則是由日本人 Akio Koizumi 於這一年所完成。
穿越了植披區域,6,091 米的 Pisang Peak 突然出現在左後方,寬大的山體與冬季的南湖有些神似,對稱的兩側也符合台灣對大山的標準定義,這座山在尼泊爾原屬於較簡單的健行峰之一(由 NMA 核發登頂通行證),首登隊伍是 1955年的德國隊,但近幾年受到氣候變遷的牽連,雪崩變多了,人氣自然也就降低不少,想當初2012年那次的遠征計畫,我曾經在島峰( 6,189m )與 Pisang Peak 之間游移不決,最終因為攀登島峰可以順遊 EBC 而放棄了 Pisang,如今能親眼與這座名山見上一面也頗為緣分,若你想挑戰難度較高的健行峰,不妨考慮在接近冬天的 11 月嘗試 Pisang Peak,目前尼泊爾當地的冒險公司報價大約是 2,500 ~ 3,000 鎂之間,時間大多落在 18 天以內。
中午時分我們抵達了海拔 3,755 米的 Chuakhu,空遠遼闊的高原地形是對這裡的第一印象,村口有一個政府管轄看似軍營的區域用鐵絲網圍了起來,後頭有兩間正在營業的 Tea house 則是我們午餐的地點。此時外頭的太陽雖然大,但風勢也強勁,撲鼻的乾冷空氣讓我們咳著躲進了屋裡等待用餐,屋內左側有一排桌椅,右側的門後則是廚房,說起來也有趣的,雖然我知道歐美人多半喜歡在戶外用餐兼曬太陽,但此時現在外面的風還真的有點大,有一隊比利時人正在外頭的桌椅用餐,外套拉鍊置頂就算了,連帽與墨鏡也都緊緊的戴著,這樣發抖著曬太陽感覺實在不是很愜意呢(笑)
進屋後趕緊換上 Nanga 的 Aerial Down Vest packable 羽絨背心,我很喜歡這款今年 11 才發表的美版羽絨撞色背心,它內外表布採用少見超低磅數 10 x 7 單尼的纖維面料,有著前所未有的柔軟觸感、胸口的兩片大口袋方便我放置簡單的行動糧與手機、僅 200 克的超輕量設計可以從右手口袋直接收納,收納後超薄透色的格紋表布透出內層的顏色,我忍不住開玩笑的跟苦花說這感覺很像一顆雞佛(笑),雖然 made in Japan 的 Nanga 要價不斐,但這件羽絨背心確實是我此行僅次 Fjällräven 金狐狸底層套裝之外最依賴的基本單品,原因很簡單,在秋末淒寒的尼泊爾山區,能穿著背心式的羽絨衣行進而不至於冒汗,永遠是件幸福的事情。
又腰繞了幾座山丘,不知不覺拉開了與大家的距離變成一人獨行,最後通過兩段吊橋後山路轉折下切,約莫在下午 4 點左右抵達了 Kyang ( 3,840 m ),這個地方共有三間 Guest house,其中較遠看起來最大的那間已經客滿(他們的驢隊佔滿了門前),我不知道 Ramesh 訂的是哪一間? 正當懵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之時,離我最近的那間 Guest house 老闆娘正從廚房端出一杯冒著蒸煙的 masala tea 並示意我過去喝杯茶,我連聲道謝的接過這杯熱呼呼的茶,啜飲半口後抬頭長呼一口蒸氣,隨後找到一張室外椅沉沉的坐了下來,氣定神閒地欣賞環繞這裡的 360 度山景。圍繞在 Kyang 四周的都是六七千米等級的雪峰,隨著夕陽逐漸西下,下了班的驢子們也悠閒的四處漫走在這個漸起寒意的谷地,半小時後其他人也到了,大家擠在廚房裡面靠著火爐取暖討論著今日的遊歷,透過 Ramesh 的翻譯才知道這位一直被我稱為”嫂逆”的女孩其實才 15 歲,父母在上面的 Phu 村經營 Guest houst,她則是趁著學校假期回到 Kyang 幫忙看顧家族在這裡的生意,由於 Kyang 的海拔較 Phu 低,因此嚴冬時 Phu 村的居民會將氂牛與山羊趕到這裡過冬。這時隔壁還有個與她年齡相仿的女孩也跑過來跟我們聊天,我們這隊的五位挑夫與她們年齡相近因此很快的彼此就熱絡了起來,女孩抱怨著廚房火爐的煙囪塞住了影響排煙,下一分鐘就看到我們的挑夫們各個像是要上山打老虎一樣的全爬上了屋頂七手八腳的處理,我跟苦花則在下面呆笑著看著這些男孩展現出來的活力,其實我好羨慕他們的年輕,擁有體力與夢想還有選擇人生的權利。
由於海拔已超過了 3,800 米,氣溫在太陽落下山頭後的下一秒直接探底,一陣谷風吹襲,當下感覺自己就像隻脫了毛的雞被人丟進冷凍櫃裡。晚上我將房間裡的棉被墊在床墊上方增加些柔軟的可能,同時拿出了我此行借來的 Nanga Aurora Light 900 SPDX -45 度睡袋,這顆日本製造 860FP 極地型睡袋填充了 900 克的波蘭鵝絨,標榜防潑表布與嚴寒濕冷環境下的可靠性,90/10 的羽絨/羽毛分佈降低的穿絨的機會,我很喜歡 Nanga 製品對於細節的巧思設計,若硬要挑個毛病,那就是足部空間對我來說較相對窘迫,當然這可能是睡袋尺寸的關係,想到能在台灣借到 -40 度睡袋已是不容易的事情,如今能暖暖的把自己藏在睡袋裡已是種奢侈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