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把時間拉回到 2021 年 9 月 14 日,地點換成紐約。過了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世貿中心一號大樓周遭竟然出現了將近 300 隻候鳥的屍體,一隻隻鳥兒倒在地上的畫面,簡直怵目驚心。
這不是什麼外星人實驗事件,更不是神秘病毒大軍來襲,也不是政府的秘密軍演行動。造成這些候鳥離奇死亡的原因,是「玻璃窗」。
根據 Sibleyguides 調查統計,「窗殺」(Glass collisions) 是鳥類非自然死亡原因第一名。
在美國,估計每年有約 10 億隻、南韓約 800 萬隻野鳥因窗殺而亡。台灣尚未有一套完善的監測系統,但若以 2019 年全台約 880 萬棟建物和南韓約 720 萬棟建物相比,推測台灣的窗殺數量應該與南韓相近,甚至更多也說不定。
▲鳳頭蒼鷹撞窗落地瞬間被監視器紀錄下來。
▲鳩鴿撞玻璃留下的鳥拓。
窗殺的證據
台灣猛禽研究會在王齡敏獸醫師的遊說下,自 2017 年開始從事猛禽救傷工作。在當時,王齡敏從事野生動物相關工作已超過 15 年,過往拯救過的動物種類繁多,當中也不乏窗殺案例,但因為整體數量大,窗殺的比例也被稀釋掉,她並未多留心。
但加入台灣猛禽研究會的團隊後,且機構開始協助猛禽救傷,她才驚覺,原來鳥類撞窗而受傷或是死亡的案例如此多。
「以需要救治的猛禽來說,我們發現車禍與窗殺的比例是最高的。以北部來說,就我們收治的猛禽,每年有至少 40 隻因窗殺而受傷或死亡。」
王齡敏繼續說明:「當我們試圖要了解台灣窗殺的狀況時,我們卻發現,台灣幾乎沒有任何相關資料與研究可以幫助我們。雖然偶爾有一些珍稀的鳥種因為窗殺死亡而受到新聞媒體注目,但仍缺乏大數據分析。所以我們初期倡議都是以北美的研究資料作為基礎,畢竟他們從事窗殺研究已經超過 30 年。接著,我們再跟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合作,擴大死亡狀況回報,並成立臉書社團:野鳥撞玻璃回報。有了這些資料,我們就可以證明,台灣確實有不少窗殺案例。」
▲推動窗殺防治不遺餘力的王齡敏獸醫師。
▲因撞窗導致呼吸道出血的赤腹鷹。
▲猛禽研究會至方濟國中教育宣導。
▲科學節活動期間猛禽研究會在科學教育館外擺攤,推廣窗殺防治。
都市已成他們的家,卻也可能是斷頭台
野生動物隨著環境變化遷徙、定居是常有的事情,鳥類也會想要找尋合適的育雛地點,減少風險,孕育下一代。
不知道你有沒有曾經在市區聽過貓頭鷹的叫聲呢?以台北市來說,有兩種猛禽已適應都市生活,在高樓林立的天際線翱翔。這兩種猛禽分別是鳳頭蒼鷹以及領角鴞。
雖然牠們已經在都市成功繁衍,但是牠們的生活卻充滿危機。像是幼雛學飛時摔落地面,很可能會被車子輾過;或是想要壓低身子捕捉獵物,卻不小心撞上行進間的車輛。野鳥車禍事件,在都市可說是頻傳不窮。
地面危險,那遠離地面總行吧?
當代建築的設計與過往有了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玻璃面積。當代建築尤其喜歡以玻璃帷幕作為建築外牆,或是以大片落地窗,展現質感。這些透明又沒有明顯標示的玻璃,對鳥兒來說,卻如同斷頭台一般。
「以前的窗戶多有窗花、馬賽克、或是霧面設計,這與當時的審美有關,卻也在無形中保護了鳥兒,讓鳥兒不容易『看錯』。」王齡敏解釋。
「但是透明玻璃就不一樣了,鳥類不知道何謂鏡像反射,在高速飛行的時候,也不容易快速判斷前方是玻璃還是天空。這一部分也是因為鳥類的生理構造。因為大部分鳥類的眼睛在兩側,雖然視野廣,卻無法辨識景深。通常當鳥類發現前方是窗戶時,都已為時已晚。我們也因此發現,健壯的鳥兒更容易因為撞上玻璃而受到重傷甚至死亡,因為牠們飛得較瘦弱的鳥兒快。」
王齡敏說明,一般來說窗殺通常有兩個原因:
- 光滑的玻璃反射周邊景物,使得鳥類誤以為可以通過。
- 透明的玻璃穿透視覺效應,使得鳥類誤以為可以通過。
這兩大原因,讓無數鳥類命喪玻璃窗。諷刺的是,這兩種玻璃,也是現今建築最廣泛且大面積使用的。王齡敏接著說:「我們人都可能撞上透明玻璃門了,更何況是高速飛行中的鳥類?如果可以,我們應該要想辦法避免更多鳥兒撞上玻璃,方法不是沒有,而是我們願不願意用。」
▲疑撞玻璃導致眼部創傷的領角鴞,痊癒後野放前之記錄照。
▲撞窗受傷經過治療痊癒野放之鳳頭蒼鷹。
改造都市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玻璃是導致窗殺的重要元凶,要改變現狀,勢必得從玻璃窗下手。
王齡敏說明:「以紐約來說,他們在 2019 年末通過了建築相關的新法案,規定所有新建建築必須遵循美國鳥類保護協會等單位所提供的標準,裝設鳥類友善的裝置或設計。」
這項法案規定了地面高度 22.86 公尺 (約七層樓) 以下的建築物之維護結構,如玻璃窗、玻璃遮陽棚、玻璃護欄等等,應該要採用 9 成以上符合標準的鳥類友善材料,例如:使用具有花紋的玻璃。
新建築可以採用雕花玻璃,或是不易鏡像反射的玻璃進行設計。舊建築若要改善,也可在玻璃上加工點陣圖或線條等密集圖案,提醒鳥類。「這些都是有經過科學實據的,像是在玻璃上貼上點點,要以左右間距 10 公分內、上下間距 5 公分內為原則,而不是貼幾張貼紙在窗上就可以防止鳥類撞上。」
如今,隨著美國鳥類友善建築法案通過,甚至還帶起相關產業的發展,如專門生產鳥類友善玻璃的公司,或是提供透明玻璃加工貼紙服務的公司等等。
反觀台灣,王齡敏解釋:「台灣現在沒有法規針對鳥類窗殺保護作規範,所以建築仍大量使用光滑玻璃帷幕,且少有建商會有窗殺防範作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斷進行倡議,希望促使台灣立法改革,同時喚醒企業的環境保護責任。」
雖然台灣仍處於倡議階段,但教育刻不容緩,台灣猛禽研究會從學校出發,灌輸小孩正確的鳥類保育觀念。台灣猛禽研究會在綠獎的支持下,實行了連續兩年的窗殺改善計畫,實際走訪校園,帶領學生實作,在學校窗戶貼上貼紙,讓學生意識到窗殺的問題嚴重性,並透過實際操作、付出行動,避免窗殺事件發生。同時也擔任窗殺防治顧問角色,若公私部門有意願將建物進行友善鳥類玻璃改造,台灣猛禽研究會也協助給予設計與布置建議,例如台北捷運麟光站的玻璃天橋過去曾有野鳥撞窗事件,經過建議後貼上繪師玉子設計的窗貼,不僅美觀又有實際預防野鳥窗殺的功能。
▲捷運麟光站曾有鳥撞玻璃的空橋,與繪師合作製作特色窗貼改善。
▲台灣大學學生以 DIY 方式布置校園內有窗殺風險的思亮館玻璃帷幕。
▲使用戶外掛繩方式來預防窗殺。
▲八里國中全校改造教室窗戶成為友善鳥類玻璃。
▲全聯福利中心電視牆之野鳥窗殺防治宣導。
伸出雙手,拯救鳥兒
「咚」的一聲,身處在大樓內的我們,偶爾聽到的一聲沒來由的聲響,總是不以為意。然而,在那個聲響的背後,卻是一隻鳥兒的殞落。
窗殺議題急需大眾的注目,但除了窗殺,鳥兒面臨的挑戰還很多,王齡敏舉了一個很常見的案例:「我們今年收到兩隻領角鴞因為想要捕捉黏鼠板上的獵物,而被黏鼠板黏住,這甚至已經是牠們第二次被黏住了!」因為人類的無心之過而受傷、死亡,王齡敏認為,每個人都有能力改變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黏鼠板不要放在戶外就好了,因為這種無差別獵具不會如名稱一樣只黏老鼠。」
無論鳥兒因什麼原因受傷或是死亡,身為人類的我們,如果可以即時伸出援手,這個世界也會變得更好。
若我們意外撞見受傷的鳥兒,王齡敏從兩個情況提出建議,與大家分享可以怎麼幫助鳥類:
- 若鳥類活著:聯絡當地救傷單位 (查詢你的所在地傷鳥救傷單位),盡速交給救傷單位處理。受傷的鳥兒建議不要餵食避免嗆傷或餵錯食物,用戳洞的紙箱裝盛傷鳥送交即可。
- 若鳥類死亡:如果屍體狀態還可以,沒有明顯腐爛、生蛆,則可以聯繫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他們目前仍提供免費冷凍宅配服務。如果你人在北部,也可親送到台灣猛禽研究會,或是冷凍宅配也行。這些鳥類遺體後續將用作科學研究用途,例如標本或疾病研究等。
▲獸醫師正在灌食重度消瘦之傷病黑鳶。
▲處理誤中黏鼠板之鳳頭蒼鷹,去除其尾羽上的黏膠。
▲野放大冠鷲。
鳥兒自在飛翔,是牠們應得的生活。窗殺本應是一件可以預防的憾事,既然我們與鳥兒共享一片天,我們也該為了牠們的自由付出行動。改變就從現在開始!
首圖/八里國中王俊凱老師提供
照片/台灣猛禽研究會提供
關於台灣猛禽研究會
發起於1994 年,台灣猛禽研究會肩負了研究調查的任務,因此不以學會或協會自稱。長期以來,台灣猛禽研究會持續進行猛禽調查與監測,並推動教育宣導,深入校園、社區,傳遞猛禽相關知識、保育措施等內容。2017 年啟動猛禽救傷業務,直接幫助傷病的猛禽個體,讓牠們有機會能再一次翱翔天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