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分享了如何判斷降雨機率、區域與強度,這一集將介紹判斷山上風速以及體感溫度。本文力求簡易、白話、易懂,部分大氣專有名詞、分析方法不予討論。希望每一位戶外人都可以快速學會如何判讀高山氣象,確實掌握天氣風險,避免意外發生的同時也能更加安心享受登山健行過程。
※延伸閱讀:專訪/登山絕對要瞭解的「天氣判讀技巧」,教你看降雨機率、降雨量、降雨地點
※延伸閱讀:專訪/登山絕對要瞭解的「天氣判讀技巧」,教你預測降雪、雲海出現地點
基本概念:爬山必須先了解最重要的四個天氣關鍵字
在討論更進階的天氣預測前,首先要了解的是基本關於天氣的參數與概念:
- 降雨量:以毫米 (mm) 為單位,指的是一定時間在某地點所累積的雨水深度。
- 風速:以節 (kn 或 kt)、米每秒 (m/s) 或公里每小時 (km/h) 為單位,另常見亦有蒲福風級,指的是室外空氣流動的速度。
- 氣溫:以攝氏 (°C) 或華氏 (°F) 為單位,指的是大氣的溫度。
- 相對濕度:以百分比為單位,簡單說就是空氣裡含有的水分。
對這四個專有名詞有初步認識後,本篇文章將從風速、氣溫探討高山天氣,研究分別會有哪些需要注意與提前預測的數值。
風速:了解山上風速有多強,提前做好準備
爬山如果走在林間居多,風速影響相對低;但如果走在瘦稜、危崖上,風速的強或弱對於行進的安全可就差很多了。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在稜線上時,狂風吹呀吹,吹到舉步維艱,甚至還得時不時停下來等待風速變弱一點點再前進。
實際上,風速的強弱是可以預測的,雖然可能偶有強風,但了解大致上的山上風速狀況,對於行程也很有幫助。實務上,影響風的因子非常多,例如迎風側的風明顯比背風側大很多,在不同地形(例如山稜、溪谷)上可能也差很多,不過基本上強風的情形還是在稜線上比較容易出現,尤其是高海拔山區,所以我們著重在討論如何更有效判斷稜線上的大風。
一般風速分為「平均風」與「陣風」,因為風常常忽大忽小,沒有固定的值,所以要注意兩者的差別:
- 平均風: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風速
- 陣風:一段時間內的最大風速
雖然兩者常常一起變大,或一起變小,且我們爬山最在意的還是「陣風」沒錯,但倘若「陣風」只出現一下下,其他時間風都很小,導致「平均風」很小,則對我們來說可能影響就沒那麼大,因此仍需注意「平均風」的大小。
以下教大家利用 Windy 觀看山上的風速狀況:
1️⃣ 先將海拔高度拉到你預計攀爬山區的高度,例如 3000m。或是直接搜尋目標山區,例如雪山主峰。
2️⃣ 點選列表中的「風速」,再點選「陣風」。
3️⃣ 滑動時間軸,搭配下方風速圖示觀測
※註:由於windy中的風速預設單位是「kt」,可以在列表中的第二個選項「設定」中,換成一般人較常用的「m/s」。
在左側有顏色標示的台灣平面圖中,點選任意地點,會有預報的值跑出來,而「風速」的值,一般會較接近「平均風速」(更準確的說,略大於「觀測」的平均風速);「陣風」的值,則為可能出現的「最大風速」。
另外,在預報清單列表中,可以看到某地點亦有「風速」與「陣風」兩個說明。這邊要注意!以 Windy 來說,預報單中的「風速」是指地面層的風速,並非上述某高度上的風速,因此在山區會常常低估稜線上的強風,較不建議參考;「陣風」則與平面圖上的一樣,建議大家可以看陣風這個數值來評斷「最大風速」,同時亦參考平面圖中的「風速」來推估「平均風速」。至於數值的大小到底實際對應到什麼情況呢?我們用一般較常聽到的「蒲福風級」與 Windy 的風速單位「公尺每秒」說明山上不同風速可能造成的影響,以下粗略分級給大家參考:
- 0-2 級 / 風速每秒 0 – 4 公尺:微風,頭髮微微飄動,不影響行進。
- 3-4 級 / 風速每秒 4 – 8 公尺:可明顯感受到風的吹拂,頭髮、帽子被明顯吹起,在稜線或危險地形上行走或需稍微攙扶樹木,但不致影響前進。
- 5-6 級 / 風速每秒 8 – 14 公尺:樹木、樹枝搖晃或發出明顯颯颯聲,在無遮蔽處、稜線及高處會站不穩,且可能開始感到難以前進,空拍機也無法操控。
- 7 級以上 / 風速每秒 14 公尺以上:大樹搖晃劇烈,一般人無法正常站立或行走,需等風變小才能下一步動作。
除了使用 Windy 預測山上風速,中央氣象局的登山資訊也會揭露山上的蒲福風級,同樣可作為參考。不過由於其目前無提供陣風的資料,較難掌握稜線上的強風情況。
【Tip:季節影響風速】
台灣冬天有東北季風吹拂,夏天有西南季風。你知道這兩個季節哪一個平均風速較大嗎?山上的風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呢? 台灣冬天的高海拔山區很容易出現 6-8 級陣風,主要是受到高空西風帶的影響,跟地面很不一樣哦!當有鋒面或是較強的降水系統來臨時,陣風甚至可達 11 級或更強,已達到輕颱甚至中颱下限的等級。反觀夏天,平均風速通常落在 3 級以下,除非有強勁西南氣流、颱風來臨時才會使風速變大。 整體來說,冬天的平均風速會比夏天大! |
體感溫度:光看氣溫可能會帶錯衣服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氣象報 10 幾度的氣溫,卻感覺像 20 幾度?或是氣象報 10 度,感覺卻像 5 度?這也是為什麼上山除了要觀測氣溫之外,同時也要留意「體感溫度」。
在這邊推薦大家可以利用中央氣象局的登山預報,輸入指定山區,就可以知道山區的氣溫大概是多少,而且中央氣象局還會幫你把體感溫度標出來喔!但如果你要去的山區查無中央氣象局資訊,僅有 Windy 的氣溫預報,則建議大家可以把以下三個要件考量進去,斟酌加減體感溫度:
- 陽光:陽光照射下,身體可吸收陽光的輻射熱,進而提高體感溫度;反之,陰天、遮蔭處體感溫度也會較低。
- 風:風越強,會帶走身體越多熱能,就是所謂的「風寒效應」。如想避免身體熱能流失,防風外套、圍脖、帽子、手套是必需品。
- 相對濕度:高山上,濕度越高,身體就會越感覺冷。保持乾爽很重要。
▲中央氣象局有替大家計算出體感溫度,相當實用喔!
下一集要分享的是預測降雪地點、雪量,以及雲海出現位置,敬請持續鎖定我們的報導!
※本文感謝山研所專業指導以及提供相關照片,也歡迎大家追蹤山研所的臉書,或是到他們網站觀看更多專業高山氣象文章喔!
山研所|山系生活研究所?️✨
Go Wild. Be Curious. Stay Hum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