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登山社可以說是許多學子初步認識山岳的重要場域,從對山的陌生、想像、嚮往,到熟悉山徑、懂得判讀地形與地圖,甚至成為獨當一面的嚮導,校園登山社帶給年輕世代的山林教育,承載了重要的影響力。這些學生從登山社習得專業登山技能與觀念,也會影響身邊跟著一起爬山的人,藉由不間斷的正循環,讓登山正確觀念持續傳遞。
台大登山社(下簡稱台大山社)是台灣北部重要的校園登山社之一,成立於 1963 年,至今已走過將近一甲子。這 59 年來,台大山社始終在岳界擁有良好的名聲,許多知名登山家也都出身自台大山社。
隨著時代變遷,登山逐漸觀光化,加上疫情影響,這幾年登山人口暴增,熱門的登山路線人滿為患。而台大山社仍持續走探勘路線,挖掘無人走過的路徑、找出這塊土地上蘊藏的美麗風景。推動台大山社持續發現新路線的是社員、幹部們,這次我們特別邀請到不同世代的台大山社社長、社員,聊聊台大山社的過去,以及未來。
想進台大山社可不簡單
「其實我們審核社員滿嚴格的。」現任社長黃楷庭(法律系大三)聽到我們詢問要如何加入台大山社這樣回答。
1999 年入校的黃思維,描述當年台大山社的盛況:「當年的台大沒有像現在有這麼多元的社團可以選擇,喜歡戶外的人,應該就只有登山社可以選。加上我們那時候帶新生走的路線比較親民,像是大台北的郊山,所以一次出團可以多達上百人。不過我們的社員一直維持在 30 幾人左右,因為台大山社畢竟還是一個以專業登山為導向的社團,我們希望留下來的人都是真正熱愛登山,而且希望精進自我的人。」
既然希望招募到真正愛好登山的同學,台大山社自有一套嚴格的審核標準,以及考核制度。楷庭接著從台大山社的組織架構開始解釋:「我們從社長以下,分成山難部、嚮導部、活動部、檔案組、社團資產組、技術組、通訊組、醫藥組等等。只要進到台大山社,嚮導部就會開課,教授初級、中級嚮導課程,課程內容包含如何判讀地圖、野炊、搭帳棚、打繩結等等。」
講到嚮導,要特別說明一下,台大山社的嚮導與坊間的登山嚮導不太一樣,雖然課程都會教導野外求生、登山技巧,但是台大山社的嚮導課程更偏向社員的資格審查,具備台大山社的嚮導資格,不等同於獲得坊間嚮導證照。那麼,進了台大山社一定要考嚮導嗎?據台大山社說法,如果進了社團擺爛不考試,就只能一直維持學員身分,對山社來說,學員身分就等同於登山新手,某些探勘路線也就沒有機會參加。加上社員互相影響之下,社員大多會積極的想要考過初級嚮導。
「對社團來說,我們有義務教導社員正確的登山觀念與知識,要求社員考嚮導,不僅是一個稱謂的取得,更是對自我能力的肯定,代表你有能力在山上獨當一面、確保自己的安全。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這些正確的登山知識可以被社員們一直傳承下去。」現讀台大醫學系大六,也曾是台大山社社長的李逸涵補充。
▲台大社團聯展,台大登山社攤位。
▲初階嚮導上課情境
▲台大山社嚮導定位考試
台大山社一甲子的變與不變
對山域歷史稍有研究的人,應該都認識楊南郡。楊南郡老師是台灣二戰後的登山先驅,更是一位台灣山域歷史的研究者。他的著作帶領台灣人深入認識這片土地的人文與故事,在什麼樣的時空背景下,發生什麼樣的事,在他的書裡頭都有詳盡記載,像是《合歡越嶺古道調查與整修硏究報告》、《最後的拉比勇:玉山地區施武郡群史篇》、《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等等,都是後人研究歷史的重要參考史料。
楊南郡老師對於台大登山社影響甚深,尤其是台大登山社出版的《丹大札記》、《白石傳說》,更是在楊南郡老師的指導下,成為台大山社重要出版品。
▲1997 年由台大山社出版的《白石傳說》,是能高山區重要的探勘紀錄,更是校園山社難得的山區探勘完整記錄出版品,成為能高山區重要考據資料。
「以前,台大山社每隔幾年就會有一個大計畫,這個計畫主要是鎖定特定山區進行考察,包含路線探勘、歷史遺跡考察、人文歷史探究等等。當時的山社社員會花八、九天,甚至更長時間,連續好幾屆在同一片山區探勘,試著拼湊出當地的歷史樣貌。」思維說道。
隨著時空背景不同,越來越多人走探勘路線,且網路發達,只要上網搜尋,就可以找到前人的 GPX 軌跡紀錄,所謂的「新探勘路線」,已經不再那麼好發現,光是要找到沒有人走過,而且「有意義」的路線,真的不簡單。逸涵苦笑著說:「台大山社後來一直都在做探勘,雖然已經比較沒有當年鎖定特定山區多年調查的行動,但我們還是努力找出新的路線。但這過程很辛苦,我們不可能在原有路線橫移幾百公尺硬切出一條路線來,這沒有意義。」
台大山社的登山目標,在 60 幾年間,確實有了微妙的改變。從鎖定一片山區做深入探勘調查,到努力挖掘出新的探勘路線。雖然目標改變,但台大山社秉持的精神依舊是深入台灣、發現台灣,把這片土地的美好與蘊藏的歷史,公諸在世人面前。
▲1980 年代期間台大山社歷史照片。
因為山社而看到的風景
以探勘路線為主的台大山社,每次出隊一定會有一個目標,在這過程中,會碰到什麼挑戰、問題,都要事先細細準備好。然而實際上會看到什麼,沒有人知道。
「因為山社,才能看到一般登山路線無法看到的景象。」現任社長楷庭如是說。思維笑著說:「沒有加入山社,真的不知道長天數的探勘是什麼樣子。我們曾經從玉山排雲山莊沿著荖濃溪上溯,八天的時間沒有遇到任何人,直到回到八通關古道才再看到其他人類。那時發現,原來跟陌生人講話的感覺是很奇妙的。」
加入山社除了可以體驗到難得的長天數探勘行程,還有機會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風景,像是逸涵在初見山所看到的高山神社。「在我剛進山社的時候,就有聽學長提到想去初見這個地方。初見曾被記載於《白石傳說》,上頭有日本人建造的神社跟鳥居。首次探勘成功的隊伍走的是獵徑,但後來地形改變,1993 年後再也沒有人成功抵達初見。大四升大五的暑假,我心想這可能是我最後一次有機會去初見的時候了,於是組了隊伍,研究地圖、照片,找出替代路線。擔心路況問題,我們出發前還有針對垂降、攀岩特訓。」
最後逸涵一行人成功抵達初見,這個 1993 年之後再沒有人抵達的地方。他形容當下的心情:「那時候我才發現自己的能力已經比我剛進山社時進步很多了,我已經有辦法找出替代路線,而且成功且安全的抵達目的地。」他說這是加入山社後最寶貴的收獲。
▲1993 年初見探勘手稿紀錄。
▲由逸涵率隊成功抵達初見山所拍下的一景。
重要的還是人
無論是早期台大山社帶領新進社員走親民的郊山路線,抑或是挑戰未竟之地的探勘路線,對於登山社的一員來說,當踏上山路,重要的是注意自身安全,同時給予他人必要協助。
「加入山社,讓我有能力走到地圖以外的地方,看見不一樣的風景。而且也因為有這群好夥伴,我們才有辦法翻過一座又一座的山頭。」逸涵感性地說。
台大山社招牌響噹噹,每一期社員不過 20、30 個,願意留在台大山社的都是真心認同社團的人,甚至也不乏校外人士積極加入。思維畢業至今仍與社團保持密切關係,當社團有需要他協助時,他也經常義不容辭加入,「不要說我,每個社員都會願意幫忙,像是之前我們的學長姐創辦的『山谷登山會』,某次出團有人走丟,我們也是互相號召幫忙,有些人進山搜救、有些人聯繫家人、有些人後勤協助等等。」
走過一甲子,台大山社培養出無數擁有優秀登山技能與掌握正確登山觀念與知識的登山家,儘管畢了業、離開社團,但他們身懷的絕技,仍持續帶領著自己甚至他人一起走進台灣山林,探索這片土地。一個校園登山社團看似渺小,但背後造成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照片提供/台大登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