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時候難過到不想再上山了,既然我沒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那我就乾脆不要上山算了。」職業插畫家沈恩民,沉重地說。
著有《山教我的事》一書,以「Minnazoo」為名開創粉絲專頁,沈恩民透過細膩的手繪山林美景、日常所見、以及自身生活受到許多粉絲喜愛。擁有上萬粉絲的沈恩民,原在網路行銷擔任美術設計,後來加入國外圖庫公司,以電腦繪製各種類型插圖,供銷售之用。
但這樣的生活就像一種病症,不斷耗蝕他的心靈,「那種感覺就是明明自己不認同,卻還是得做。」他接著解釋。
工作壓力之大,讓他重新走入山林、重新拾起畫筆。「我曾跟朋友去唱歌、逛街、看電影,但這種『都市型娛樂』好像不太適合我。在山上,我才能完全放鬆,重新充電。」大學畢業後他再沒什麼機會手拿畫筆畫畫,剛好碰上工作的倦怠期,以及試圖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他從速寫開始找回自己的「手感」。「一開始畫真的是醜到不行,不想承認那是自己畫出來的東西。」他笑著說。
以自己的熱情、喜歡的事為核心,他開始將速寫與大自然結合在一起,筆下的風景逐漸被大量的原始自然樣貌充斥。沈恩民不僅找回畫畫的手感,還找回對自我價值的肯定,以及對土地的熱愛。
▲《山教我的事》,沈恩民著。
大自然的無窮無盡生命力給了我方向
在都市,行道樹隨風搖曳,替水泥叢林添加一絲綠意。但在沈恩民眼裡,行道樹活得很辛苦,「行道樹能否活下去,除了自然因素,更多的是人類的決定。樹根如果亂長,有可能整棵樹直接被拔除;枝葉長得太過茂密,擋到交通號誌,也會被迫修剪。在路上看到枝幹單薄、被粗殘修剪、限縮成長空間的樹,我都會覺得很難過。」
生長在都市的行道樹,就好像一個被囚禁於牢籠的靈魂,沈恩民如此認為。
但縱使生存環境面臨諸多挑戰,如骯髒的空氣、喧譁的人車聲、入夜不安寧的霓虹燈等等,行道樹依舊努力活著,在有限的生命空間拚搏。反觀大自然當中的樹木,看似自由自在,卻也得為了土壤養分與光照,替自己掙一塊生存空間。都市裡的樹,與自然中的樹,對沈恩民而言,都是生命力的象徵。「不論週遭環境如何惡劣,看到那些樹木、植物努力的活著,我就覺得我也不能放棄。」
有好一段時間,他困在自已的想法裡怨天尤人、自怨自艾。他下定決心,離開讓自己無法前進的地方。「我覺得自已迷失了,想找回自已,山是讓我有前進動力的方向,縱使放棄一份穩定且薪水不錯的工作,我還是做了,因為對當時的我來說,我更想找到自已的答案。」
找到方向,接下來要找回自己
離開正職工作,他開始大量親近山林,跟著不同前輩、朋友上山,從山裡找回遺失許久的能量。無論到郊山或百岳,沈恩民都會帶著紙筆,把眼見的風景畫下來。隨著畫筆在紙上唰唰唰的來回,繁雜的腦內思緒也在那幾筆當中不斷重整,一幅畫畫完,腦中的雜念也清除的差不多。
最喜歡大自然原始樣貌的他,在山上總會忍不住遠眺群山、坐看雲起,那是肉身與自然合而為一的神聖時刻。但當他目光往下移,腳邊盡是人類遺留下來的垃圾、排遺,讓他好難過。「有一次去南湖大山,在南湖圈谷的水源旁看到有人棄置一整包垃圾,而且裡頭垃圾還散落出來。看到時簡直不敢置信,怎麼有人會做這樣的事?當時背包並無再多空間把那些垃圾帶下山,僅能就我所能盡量撿,但回程一路上都在掛心那些垃圾,擔心垃圾汙染水源,或是被野生動物誤食。」
爬越多山,沈恩民發現,垃圾問題遠比他想得要嚴重許多,也讓他認清一個事實:只要有登山客的地方就會有垃圾。
他發現自己對於山林垃圾問題沒有能力解決,就算他可以隨手撿起看到的垃圾,又怎可能一個人撿完山上所有垃圾?他的心情變得低落,更下定決心不要再爬山,認為只要不爬山就不會看到垃圾,甚至希望周遭朋友都不要爬山。
「那時我的心態很消極,覺得自己無能為力,又想不到解決方法,只好眼不見為淨。是後來參加了嘉明湖手作步道工作假期,才讓我知道與其整天難過,不如動手實際做些什麼。」
你對我好,我也要對你好
2017 年,沈恩民報名參加由千里步道協會舉辦的嘉明湖手作步道工作假期,這次活動,徹底改變他對山林的心態。「原本不知道手作步道要做什麼,純粹想說報名嘗試看看。參加了才發現,我很喜歡千里步道協會所倡導的理念。我希望山林盡可能保持原始風貌,而千里步道協會正是利用在地天然材料建造步道。」
「但是我也發現我與千里步道協會最大的不同處,他們直視問題、解決問題;我卻逃避問題,不敢正視。」
千里步道協會透過自然工法,取代傳統大型機具,以人為本,找出對環境最友善的建築方式。沈恩民一邊堆砌步道,一邊反思,發現原來自己也是有能力作出改變,只要從自己開始做起,改變就有可能成真。
「後來我報名了南湖大山淨山活動,開始捲起袖子跟其他人一起淨化山林。」沈恩民如是說。
透過手作步道、淨山活動,沈恩民意識到,過往的自己不斷從山林獲取正能量,充飽電後回到都市工作、生活,當能量耗盡,再回到山裡。無私的山,從未奢求人類回饋什麼,只是不斷地給予,這讓他感到慚愧。藉由拾起垃圾、建造更環境友善的步道,沈恩民笑著說這是一種人類與大自然互惠的關係。「只是在找讓自已開心舒服的方式,而且做了心會踏實、安定。」
※延伸閱讀:專訪/我家後院有條手作步道!千里步道協會談步道與聚落的共生關係
▲沈恩民畫下手作步道的工作情況。
▲沈恩民參與南湖大山淨山活動。
留下一個怎樣的世界
沈恩民的部落格曾分享了一篇很可愛的文章,關於他幫小孩學校運動會製作的手工布景。「我發現許多大型活動的布景往往製造過多垃圾,大家花錢去買一堆材料,製作成只能用一次的布景,活動結束就丟掉,對我而言就很像花錢製造垃圾。因此我從減少垃圾、垃圾再利用出發,利用回收來的瓦楞紙板,搭配手繪,以卡榫方式組裝起來。雖然過程中不免用到一次性材料,但比起傳統大圖輸出、珍珠板切割等作法要來得環保多了。」
有了小孩的他,我問他是否有透過什麼教育方式,讓小孩也能從小建立起環境保護觀念?沈恩民不假思索的回答:「我覺得重要的是身體力行吧!像是我們帶他去山上、溪邊玩,都會多帶幾個塑膠袋去,沿途看到垃圾會跟他一起撿起來。」
他說對於環保,自己稱不上專家,還在持續思考、學習。「有時候我們當下覺得環保的舉動,之後會發現其實不見得,像是大家可能覺得去菜市場買菜拿了一大堆塑膠袋,比起去超市自備購物袋購物來得不環保。可是若我們仔細看,超市的生鮮食物往往過度包裝,不知不覺也製造了許多垃圾;反之,菜市場拿到的塑膠袋如果可以重複使用,又何嘗不是一件環保的行為?」
惜物的他,登山包用了 10 數年,直到肩帶斷掉,他才狠下心買了一只二戰期間的軍用背包,「這背包是 1965 年生產的,到現在依然相當好用,完全沒有損壞,可想而知它的耐用性。我希望可以買一個材質耐久一點,盡量是天然材質,這樣可以減少、減緩製造垃圾。」
▲小孩學校運動會的布景,是沈恩民親筆繪製,加上其他家長共同協力完成。
▲沈恩民不僅自己喜歡親近山林,也積極帶孩子們接觸大自然。
▲終於狠下心買的軍用背包,沈恩民希望這只包再陪他爬十數年的山。
從一個單純喜歡爬山、畫畫的男子,成為一名父親、作家,沈恩民肩負更多責任,當中包含了向大眾宣導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他說自己力量不大,但如果可以透過繪畫,多影響一個人隨手撿起山上垃圾或是不再亂丟垃圾,那他的創作,就有了更深遠的價值。
?? 追蹤沈恩民 Minnazoo:https://www.facebook.com/minnaz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