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捷運來到公館站,一旁是 1928 年日治時期設立的「臺北帝國大學」,今日國立臺灣大學的前身。鬱鬱蔥蔥的校園,有一個寧靜的角落,收藏了大量植物標本,後頭還有幾間日治時期落成的溫室。
這裡是國立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下簡稱臺大植物標本館或標本館),1929 年創立於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歷經臺大理學院植物學系及生命科學院,扮演重要的植物研究角色。現任館長胡哲明教授,同時也是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所長,以及台大博物館群副總館長,帶領我們搭乘植物方舟,回到日治時期,一窺臺大植物標本館的精彩歷史。
回到那個台灣還是南進基地的時期
走進臺大植物標本館,可以看到許多古色古香的家具擺設其中,某些櫃子上還飾有「理農學部」鐵牌,胡教授隨即解釋:「你們看到的這只櫃子,肯定是 1943 年以前的產物。日治時期時的植物標本館隸屬於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第一任館長為工藤祐舜,專精於植物分類學與生態學。歷任館長和館員除了對台灣植物廣泛研究調查,也從南洋地區取得不少標本。」
1928 年到 1945 年間,臺大植物標本館肩負著調查、採集台灣本土「所有」植物的使命,雖然這個願景並未實現,但光是在日治時期採集到的台灣植物,外加上從密克羅尼西亞、婆羅洲等南洋地區所採集到的植物標本,總計多達 10 餘萬份,是台灣保存最多日治時期植物標本的場館。
胡教授解說到此,我們留意到館藏許多植物標本出自於一位名叫「細川隆英」之手,胡教授解釋:「細川隆英是臺北帝大第 2 屆學生,他的老師就是工藤祐舜教授。他畢業後到二戰結束期間,八年內去了七次密克羅尼西亞地區進行植物調查研究,發表了五十餘篇相關研究論文和書籍。在台大植物標本館所藏細川隆英的標本中,採自密克羅尼西亞的有 4,234 份(總數約 7,600 份),採集量十分龐大。」
打開一扇扇將近百歲的櫃子,裡頭整齊藏放的一份份植物標本,是每一位植物學家四處奔走、調查、採集而成。光想就充滿敬佩。
▲現存的櫃子,其中一只有破損痕跡,是 1945 年臺北大空襲砲彈碎片擊中所致。
植物標本館華麗蛻變
2002 年以前,臺大植物標本館的任務主要以教學及典藏為主。胡教授說明,臺大植物標本館的三個標本數量巔峰分別是:日治時期、1970 年代(第一版植物誌出版)、1990 年代(第二版植物誌出版),在這之後,從事植物分類工作的人越來越少,標本館沒有多餘經費派遣人力去採集植物,僅能仰賴學生上課採集。
直到 2002 年,臺大植物標本館開放周遭環境,規劃戶外展示區,開放大眾參觀。戶外展示區包含了日治時期庭園暨低海拔植物展示區、臺北濕地植物區及蕨園,植物種類多元,光是蕨類就多達百餘種,同時還有十數種罕見珍貴種類。
同年,國家數位典藏第一期計畫開跑,臺大植物標本館申請到經費,也有了人力,遂開始著手將館內植物標本掃描建檔。「每一份標本入庫前都會蓋上進館流水號,當時最後號碼約 28 萬多號,因此推測館藏大約有 28 萬餘份植物標本。但是細查才發現,這當中還有跳過數萬號的情況,以及重複編號、未編號的標本。我們也不確定到底有多少標本,只能先就台灣本土的開始掃描。前前後後總計掃描約 14 萬份台灣植物標本,包含千餘份模式標本 (註1)。」
▲台大植物標本館也積極與國內外相關機構交換標本,圖片是與中國中山大學交換而來的標本。
然而數位典藏計畫至 2012 年即終止,臺大植物標本館沒了經費、人力,僅能慢慢地將剩下的十餘萬份標本在未來掃描建檔。「四年前,我心想不行,我一定要知道到底總共有幾份標本,於是我請同學幫忙清點,花了兩年時間,才確定真的是 28 萬份左右。」胡教授解釋。
2012 年,胡教授希望將植物標本館展示做得更好,遂向校方申請經費,決心好好整頓。「你們現在看到的模樣是我們當時跟設計師討論出來的成果,大抵上保留了這棟建築的特色,以及原有的家具,我們希望呈現一種典雅的感覺,同時也避免空間太過雜亂,盡量保持簡約。我們希望整體空間是舒服、有質感的,這樣才會吸引人停留。」胡教授一邊環視室內,一邊自豪的說。
※(註 1) 模式標本:依據國際植物命名法規,學者在提出新種的植物學名時,須具有引證的植物標本,模式標本即是指某種植物在世界上首次被發現時,植物學家用以命名的該份標本。模式標本有助於植物物種的辨別,尤其是早年發表的物種,在特徵記述上通常十分精簡,往往無法充分呈現物種的形象,因此須依賴模式標本以鑑定物種。
▲戶外庭園區,日治時期溫室仍被妥善保存下來,但內部不對外開放。
迎向百年
台大植物標本館一樓空間規劃常設展區、民族植物區、特展區、以及行動展示盒租借中心。展示內容包含了植物多樣性介紹、標本製作流程、植物研究歷史、植物與民族關係等等。如果仔細看,會發現這些內容並不難,對此胡教授也解釋:「我當初希望將這個標本館打造成國小到成人都可以利用的空間,不管什麼背景,都能看得懂。」
除了平易近人、容易吸收,胡教授也會不定期置換展示內容,並陸續加入雙語標示,讓國際學生也得以了解台灣當地植物與延伸文化。
▲台大植物標本館有常駐志工免費解說。
▲一箱箱的行動展示盒正等著被教師拿回學校,以生動有趣的教具教導孩子認識植物、動物標本。
我接著詢問胡教授,臺大植物標本館現在收集的植物標本數量銳減,數位典藏計畫也窒礙難行,面臨重重考驗的標本館,未來何去何從?胡教授笑著說:「在我們能做的範圍內就盡量做,數位典藏確實現在沒有可比當年的資源,但不代表我們沒在做,只是速度較慢;收集的標本數量變少,但臺大植物標本館仍舊是全台植物標本館藏量次多的機構。未來我們希望教育、典藏、展示三者並行,教育現在我們都會固定舉辦暑期營隊,也會協助學校安排校外教學,同時還有推出行動展示盒租借服務,讓老師可以將教具帶回學校,學生可以實際觸摸到植物、種子。典藏的部分,我們也會極力爭取經費與人力,希望結合全校資源建立專業典藏庫,不只植物,動物、昆蟲也都可以放進來,未來學生就可以利用典藏資料進行研究。」
胡教授眼神散發光芒說明他對臺大植物標本館的願景,讓人聽了為之撼動。我發現植物標本館空間狹小,大多數空間都拿來放置植物標本,於是接著問教授,未來有沒有打算增加展示區域?「現在確實展示空間不大,我也有在想要把植物標本安置到更恰當的地方,畢竟這是老建築,窗戶無法緊密,我們除濕機要 365 天開著,就怕標本受損。」胡教授希望未來能還能增加空間,作為展示之用,徹底發揮植物標本館的價值。
在冬日的午後,走出台大植物標本館,身上沾滿了歷史的味道,看向路旁的各式各樣植物,突然間滿懷感激。感謝植物學家不辭辛勞從世界各地採集各式各樣植物,也謝謝台大、胡教授與歷任臺大植物標本館館長,讓這些標本有了棲身之所,更被賦予深遠意義。
下次經過台大,不妨到台大植物標本館走走,除了可獲得滿滿知識量,還有滿滿的心靈富足。
文字、照片/艾格
【國立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場館資訊】
- 室內展廳:開放時間為週一至週日 10:00~12:00、13:00~16:00 ;週二及國定假日休館
- 室外庭園:臺北濕地植物區及日治時期庭園全天開放;蕨類植物展示區開放時間為週一至週五 08:30~16:30,採預約制
- 聯絡電話: (02)3366-2463 分機 102
同場加映:簡易植物標本製作流程
▲將植物標本夾進報紙內,並以瓦楞紙包覆。
▲以鐵板包捆,施壓擠出植物水分。
▲送進烤箱,以 42-45 度高溫烘烤 3-5 天,實際天數視植物殘留水分而定。
▲放到標準大小的無酸紙上,並以無酸膠帶或膠水固定植物標本。之所以強調無酸,是因為若使用一般紙張或膠帶,容易泛黃、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