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某天你走上一條步道,是以原始石塊井然有序的堆砌出路徑,看上去好像存在許久,但有些許整修痕跡,或許那是出自千里步道協會與志工之手,由人力手鋤土、砌石而成。
千里步道協會推廣以原始的人力方式,考量在地歷史、文化,盡可能仿造先人造路的方式,修築甚至新闢已被荒草淹沒的古道。這種作法速度慢,又耗人力,看起來還有些「落後」,可是許多小社區、部落卻因為手作步道而獲得新的發展機會。
政府工程與手作步道的天差地別
政府發包工程,施作人員按圖施工,大型機具進駐,三兩下一條步道就成形。但是,這樣的做法,是否真正對當地有利?以及後續所需維護成本,似乎沒有被妥善考量進去。
論效率,手作步道自然是比不上發包工程,然而就手作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認為,大型工程完成的步道是否能真正帶來正面效益很難說,不過就千里步道協會觀察,多數以發包工程完成的步道並無法滿足當地人期待。「我們發現很多偏遠地區的居民,似乎會認為自家後院被荒草淹沒的古道是一種『落後』的象徵,唯有以水泥鋪面,加上不鏽鋼扶手,才有現代化的感覺。」
「然而,每當政府外包工程完工後,當地居民看到成果,總是傻眼。因為過度人造的後果,就是與當地格格不入,甚至不利使用。」
▲以水泥做的階梯,由於階高、階深不符合使用者人體工學,民眾常常逃避石階,走在兩側緩坡或是草地土路上。此外,此種設計碰到下雨時,水流無法排出,也因底部是水泥無法滲透,因此形成瀑布效應,水流在階梯面上沖走碎石,工程維護就要一直回補碎石,加上兩側土坡沖刷成溝,掏空水泥基礎,維護不易。千里步道協會認為,最根本之道,還是要避免在直切向上的陡坡開闢步道,以緩坡減緩落差與水流,根本減少階梯的設施才是上策。
她接著舉暖暖大菁農場王老師的故事為例,王老師是一名文史工作者,他於 2007 年請託基隆市政府文化局整修暖東峽谷當地一條古道,結果,市府以木板、土包袋建好一條步道,卻破壞了古道,「王老師看到後當然是很傻眼,本來古色古香的古道,卻變成非常人工、不自然的樣子。」
看起來不自然是一回事,但如果整修好反而變得危險,那就不應該了。徐銘謙以桃園龍潭的黃劫步道為例,政府發包工程,步道階梯以水泥作框,中間填滿渾圓的卵石,階梯做成斜面並以小石頭鋪面,每到下雨天,步道就變成溜滑梯。本來當地人閒來無事會去那邊散散步,如今別說散步,老人家根本不敢走上步道,就怕一不小心滑倒受傷。
▲暖東峽谷步道石階施作前後對比。
▲暖東峽谷路基整理前後對比。
▲黃劫步道以圓形卵石鋪面,下雨天或是長時間潮濕之下容易變得濕滑增加滑倒意外。
誰會花錢去做苦力?
有鑑於人工步道對於自然的破壞,以及與環境衝突,千里步道協會走訪各地,推廣手作步道的優點。但這在 10 幾年前的台灣社會,沒幾個人願意相信,大家不信「怎麼可能會有人花錢來做苦力」。
「我舉一個最有趣的例子:阿朗壹古道。」徐銘謙接著說。
2010 年,公路總局計畫並動工台 26 線屏東旭海至台東下南田段,這條 12 公里路段橫跨了現今大家耳熟能詳的阿朗壹古道。在當時,這項工程引起許多文史工作者、環境保護人士關注,大家紛紛發起行動保護阿朗壹古道,可是當地人卻不這麼想。「那時候其實當地居民很希望台 26 線能貫通,這樣聯外又多了一條替代道路。」徐銘謙解釋。
爭議不斷之下,環評程序卡關,該路段並沒有立即動工,同時,阿朗壹古道湧入遊客,大家想趕在古道消失前來看看。不過,也因為大量人潮導致海岸被走出一條沖蝕溝。隨著溝槽越來越深,有人架起繩子方便其他人通行,但有了繩子後,大家變得過度依賴,還有人甚至因此摔倒骨折。「我們到當地解說手作步道時,我們第一個傳遞的觀念就是先修好古道、避免更多人受傷,並在此過程中尋找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的方向。」徐銘謙解釋。
▲阿朗壹古道整修前後。
▲阿朗壹古道手作步道。
▲現今的阿朗壹古道已是非常熱門的旅遊景點。
無法避免的衝突
對屏東牡丹當地人而言,千里步道協會、徐銘謙是一群「外人」,當地人對他們並不信任,甚至認為他們是要來阻擋開發的。「我們也能理解他們的心境,畢竟誰會想要觀光客、登山客一直到自家附近遊覽,卻鮮少在當地消費,甚至還因為不外借廁所而遭辱罵。」
為了讓阿朗壹古道能妥善被修復,並發展出對當地人有利的經濟模式。千里步道協會除了修復阿朗壹古道,徐銘謙還大力推動 Working Holiday(工作假期),邀請民眾一起來修復步道,同時在當地多停留幾晚,深入體驗在地活動。不僅如此,徐銘謙更提倡訓練當地人擔任解說員,不僅替當地人帶來工作機會,也能促進在地認同感,更讓遊客了解當地歷史與環境。如今,若要進入阿朗壹古道,必須有當地導覽人員陪同才可進入。曾經讓當地人不認同的經濟模式,如今卻變成許多當地人賴以維生的工具。
▲2012 年上百位民眾與環團上凱道呼籲政府停建台 26 線。
「但要如何說服當地人接受手作步道的概念呢?」我追問。「步道會說話。」徐銘謙簡短卻有力的回答。
初到社區,千里步道協會作的事情是找出步道的問題點,從專業步道學分析,並研究步道歷史、自然生態、工法,接著與當地居民討論、溝通,了解居民在意的面向,以及在地居民需求,雙方有了共識,步道才能繼續做下去,「當然也是會遇到當地居民不了解我們在做的事情而反對,但通常看到我們做了之後,居民都能認同。」
作完步道,然後呢?
手作步道,結合工作假期,替許多本來毫無名氣的小聚落打開名聲。編輯自己也曾參與過新竹千段崎古道的手作步道體驗,說真的,沒有參加這個行程,根本不會知道鄰近台三線的北埔有個小社區叫大南坑,在這個小社區有一條古道名為千段崎古道。
「這是外包工程無法帶來的效益,就以桐花步道這個概念來說好了,除了桐花季,幾乎沒有什麼觀光客會特別去走桐花步道。但是手作步道不一樣,不僅當地人驕傲,來參與手作步道的志工也會很願意帶朋友回來社區走走,這是許多社區都有看到的現象。」徐銘謙接著說。
對當地人來說,手作步道整個過程,更是凝聚社區向心力的重要推手,「今年美濃愛鄉協進會在六龜找到一條廢棄的古道,十月初我們號召志工好不容易清出那條路,引起社區居民熱烈討論,大家都很驚訝原來那邊有一條路,甚至還主動提說某某地方還有被隱蔽的小路,要我們也去看看。」看到家鄉有一條這麼美的步道,鄉里居民也會願意捲起袖子協助維護,像是定期除草、移除倒木等等,徐銘謙說幾乎每個社區的居民都很樂意主動幫忙,從這就可以看到大家對家鄉步道的認同感。
「還有一個我印象很深刻的地方:關西渡南古道,一開始當地人說那邊只有蚊子。我們第一次勘查,在雜草中鑽了四個多小時,才把整條路徑規劃出來。經過整理,如今只要半小時就能走完,已經變成當地人最愛散步的地點,就連旅行團也很愛帶遊客到那邊走走。不僅如此,我們所頒獎的榮譽步道師羅吉榮,後來還協助當地在東安古橋下做了一條步道,方便居民通行,提升居民活動便利性。」
▲千段崎古道施作前後對比。
▲幽靜的南外社區。
漣漪效應
一條好走、與在地景觀融合的步道,往往能帶來許多關注與人潮,慢慢的,手作步道的概念就像漣漪一樣,不斷向外擴散。
「像是南投澀水社區,跟我們合作整修澀水步道,吸引了很多人到訪。這些人看到澀水步道作得有聲有色,也會想要把同樣的成功模式複製到自己的家鄉,手作步道的概念也得以被傳遞出去。還有花蓮米棧古道,社區向政府申請雇工購料經費、活動經費,搭配工作假期邀請民眾到當地參與手作步道,並一同參加豐年祭慶典,也成功吸引很多人報名。」就像徐銘謙說的,「步道會說話」,千里步道協會與各地志工所修建的步道,已經是手作步道最好的宣傳品。
除此之外,千里步道協會希望將手作步道的精神、工法妥善傳承下去,以及促進社會大眾對手作步道與步道學體系認識,研擬「榮譽步道師」之審議與認定辦法,邀請跨領域專家學者擔任審議小組委員,並廣徵各方舉薦,共同促進步道傳統工藝傳承。時至今日已經舉辦過兩屆,目前正在邀請各界推薦第三屆榮譽步道師,讓手作步道技法透過榮譽步道師認證,也能像漣漪一樣發揮影響力、促使更多人投入這個領域。
▲澀水步道中段施工前後對比。
手作步道是一項慢工程,有可能一整天下來只完成不到百階,相比現代工程,真的非常沒有效率。但是在手作過程中,衍生的各種化學變化,形成一個良善循環:
手作步道讓社區人們更加貼近彼此,讓外地人更加貼近社區,讓步道更加貼近土地。
▲千里步道協會同仁合照。
▲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
照片/千里步道協會
步道小學堂:遇到濕滑的步道該怎麼辦?
徐副理事長溫馨提醒,台灣許多古道因為環境潮濕加上無陽光直射,石階容易生長青苔。但青苔不是造成路面濕滑的原因,真正的「元兇」是與青苔共生的藍綠菌,它會填滿岩石的孔洞與縫隙,並分泌黏液形成石頭的天然潤滑劑。
為避免滑倒,建議盡可能壓低重心,以側走方式下山,並注意不要踩在石面上,盡量挑選石頭與泥土的交界踩踏以增加摩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