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改變了我,而我也想努力保護她。」–Kelly
Kelly,目前任職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負責台灣珊瑚礁體檢的相關企劃。
有次將珊瑚白化的照片傳到IG,想不到看到一則回覆:「白色的珊瑚好美喔!」這時她才意識到,原來還有這麼多人來不及認識海洋,就可能就再也看不到海洋的美,更確信她想要投入海洋保護工作的心,希望身處在台灣自然環境如此豐沛的我們,對這片土地能夠擁有更多美麗的記憶。
探索”藍色星球”的第一步
個性直率的Kelly不諱言地跟我們坦白:「我第一份工作是在廣告公司,但一年下來找不到工作目標,還要很常幫自己不認同的產品或品牌提案,我自己心裡那關過不去。」於是決定離開讓自己不快樂的環境,選擇投入自己真正有興趣的事。
「我想到我最愛看的BBC《藍色星球》,第一次看到的時候就決定要學潛水!真的太美了!」離職後的Kelly就這樣,獨自到一個與世無爭的澎湖小島-將軍澳嶼,一邊打工換宿、一邊學潛水,度過了改變她往後人生的兩個月。
美麗的海洋,卻危機四伏
在澎湖學潛水的日子中,在海底中看到許多人為垃圾,有次還撞上珊瑚礁附近的漁網,「當時沒多留意周邊,而且漁網太細,看不清楚就撞上去了。」這些廢棄物有可能會覆蓋在珊瑚礁上,或是讓其他海洋生物誤食造成死亡。
▲基翬水下垃圾(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 莊子毅 攝)
看過澎湖絕美的海底世界,卻也看到許多隱藏危機,大部分的人缺乏正確的海洋保育觀念,也不像平地容易察覺生態所遭受到的迫害。回台灣後,Kelly積極找尋與海洋保育相關的工作,先在中華鯨豚協會從事行銷公關,主要負責台灣東海岸的鯨豚調查跟永續海鮮與漁業文化的推廣。
▲澎湖南方四島珊瑚生態豐富,特殊的藍紫色珊瑚更有水下的薰衣草森林之稱
珍惜,是來自與大自然的共鳴
在工作閒暇之餘,偶然到「海龜點點名」社團幫忙整理海龜資料,對「公民科學」領域也有了近一步的認識,「原來只要會潛水的人,都可以一起投入海洋保育,這就跟我一開始希望的一樣!」Kelly燃起希望說著。
「我在跟大家分享海洋有多美的時候都沒能引起共鳴了,自然不會去注意到海洋破壞有什麼影響。」期望向更多人推廣親身走入大自然,不管是山林還是海洋,透過體驗去產生連結,才會真心想要付諸行動,於是Kelly加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為珊瑚礁體檢專案的一員。
Kelly主要負責招募休閒潛水員一起到海裡,幫台灣的珊瑚礁生態做健康檢查,「希望建立台灣海洋生態長期資料庫,作為未來政策保育的評估;也透過定期幫珊瑚體檢,不要等到珊瑚已於癌症末期才被發現。」Kelly解釋。
▲執行珊瑚礁檢測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 蘇淮 攝)
和海洋一樣,深不可測的工作
訪談的過程中,Kelly總是淘淘不絕的與我們分享所有問題,以為對這份工作已經爐火純青,她卻說:「哪有,每次要去外島檢測我壓力都超大的!」
讓她印象最深刻的蘭嶼調查行程,先是遇到飛魚季延期(飛魚季期間不得潛水)、出發當天颱風攪局,等待一天收到開船通知,稀哩呼嚕地就帶著行李衝出門,「我在路上打電話確認兩週前寄去蘭嶼的檢測裝備,結果因為颱風的關係,東西都還卡在船上沒有出發。」Kelly形容當下真的體驗到什麼叫背脊發涼,前腳才剛踏進台北車站的她,二話不說馬上轉身,一手拿著手機更改火車票時間,另一手招計程車趕回公司拿備用器材,但因大部分都是被淘汰的舊器材,一到蘭嶼,與夥伴們都窩在民宿不眠不休瘋狂修補裝備。
▲在民宿修補器材的Kelly
「一抵達蘭嶼之後,原定潛點飛魚季剛好宣布結束,順利完成計畫中的兩個深度調查,修補的佈線也很給力,在我們收工上岸那一刻才斷掉。」雖然這趟調查行程,有點狼狽,但想到自己是在為海洋努力著,和平常一樣,總是帶著大大的陽光笑容,再多考驗都能樂觀面對。
▲有驚無險地蘭嶼場調查,Kelly笑說大的布條還在船上,只能拿小張代替
不僅美麗,更是生命泉源
我們常聽到,珊瑚礁就是海洋中的熱帶雨林,僅占海洋面積0.2%的珊瑚礁,卻提供了全世界四分之一、超過五萬種的海洋生物覓食及棲息的場所,可想而知若失去了珊瑚礁,等同於失去了大部份的海洋,連帶人類生活皆產生巨變。
2020年的墾丁珊瑚大白化事件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明明六月做完體檢還是五顏六色的健康珊瑚,隔不到幾週時間卻看到海底變得白茫茫的照片。白化事件時隔兩個月再次回到墾丁的Kelly,她說:「親眼看到時,我就像去加護病房探望重症朋友的那種感覺。」
▲墾丁合界同一潛點(非同一地點角度)在2019年11月白化前(左)與2020年9月白化後(右)的樣貌
看到曾經帶給她感動的珊瑚礁,現在卻生病了,連帶海洋生物的銳減,也似乎能明白,為什麼每次跟前輩出去做檢測的時候都會說:「以前海底下有多熱鬧,魚比現在還要多很多,東部海面上也滿海都是海豚!」她深怕在不久的未來,不管是還不認識海洋的朋友,甚自是自己的小孩,就再也看不到眼前這片海洋。
▲珊瑚白化的模樣讓Kelly心疼不已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 蘇淮 攝)
成為稱職的海島之子
台灣過去有珊瑚王國的美名,以墾丁、蘭嶼及綠島最為豐富,海洋暖化是造成珊瑚白化主因,但因觀光盛行,加上2020年疫情關係國內旅遊人潮更是暴增,甚至看到許多珊瑚是被潛客踢斷的,過多的人為打擾也讓海洋生態受到衝擊。
因此Kelly與團隊也積極地與在地潛水店家,推廣認養珊瑚礁檢測,透過培養在地的公民科學家,不僅更熟悉調查方法及指標性物種的判斷,「有滿多潛店都有認養,久了之後他們也會主動跟學生推廣,這些潛水教練都要比我還專業了!」Kelly打趣地說著。
▲澎湖馬公認養潛水店家(左)、墾丁認養潛水店家(右)
轉變,即是希望
對Kelly來說,她很清楚環境保育不是三五年就能見到成效的事,說起成就感,反而是看到志工們的變化,Kelly開玩笑地說剛開始上培訓課程時,志工們都會眼神死,但檢測完回來之後,大家開始會對海洋的一切感到好奇,會拿著剛剛拍到照片,問Kelly說「這是什麼魚呀?」、「為什麼這裡的珊瑚礁比較鮮艷?」,甚至看到有志工主動使用環保餐具,自備環保袋等等,對於生活習慣逐漸有了不同。
面對大家源源不絕的問題,Kelly更是樂見其成,回歸到上面所提及,有了好奇心才能產生共鳴,再次回到海裡看事情的角度也會有所不同,看到志工們的改變,更確信自己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未來也會更有動力,堅信不疑地走下去。
▲與志工們出發檢測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 謝宇新)
大海,謝謝你
學會潛水後,開啟Kelly去探索地球上另外70%的世界,對她而言海洋不僅是美麗的風景,更是改變她的地方。「我每次做完檢測時,都會在心裡跟大海說聲:謝謝你、謝謝美麗的小動物們願意讓我順利完成調查」,面對海洋,Kelly總是抱持著感恩的心,現在她生病了,自然就想保護她。
Kelly認為許多事與習慣及觀念息息相關,就像捷運強力宣導禁止飲食,長期下來已經變成根深蒂固的習慣,若手上有拿飲料,大家會很自然地在進站前就丟棄,希望大家愛護海洋也能像這樣,是一個自然反射般的生活態度。
最後Kelly也想跟大家說,習慣是關心地球第一步,大家會認為環境保育是專家、政府的事,但其實你我都能做到,不只有在水中活動才能救海洋,動動手指轉發一則海洋環境變遷消息、消費時選擇環境友善產品,選擇永續海鮮…等等,不管是在海平面上的日常生活,或是身體力行成為珊瑚礁體檢員,都能為海洋帶來良善的影響。
本文圖片提供 / Kelly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珊瑚礁體檢
珊瑚礁體檢的重點在於透過指標性物種的數量變化與底質組成來了解整體珊瑚礁生態系的健康狀況。調查的項目包含了魚類、無脊椎動物和底質三大類。珊瑚礁體檢的調查方法有一套全球性的標準化的流程:佈線員在水下拉一或兩條100米的穿越線(4-6米及10米的水深各一條),並區分為四個樣區。
參與珊瑚礁總體檢的潛水志工,除了需具備有水肺潛水的技術,也要先接受科學指導員的行前教學,完成三小時左右的課程,了解珊瑚礁體檢計畫、海洋生態,以及如何執行調查、如何辨識物種,志工通過簡單的考試之後,再進行人員分組。下水做調查的時間時間大約是60-80分鐘。潛水員會在各自負責的樣區中記錄指標性魚類(例如:蝶魚、石斑、鸚哥魚)與無脊椎動物(例如:海膽、海蛞蝓、海參、海星)的數量、以及觀察底質的覆蓋狀況。科學指導員負責當日數據的整理與除錯,並將調查資料彙整到檔案中。一整年的體檢執行完成之後,再將數字上傳到國際珊瑚礁體檢基金會(Reef Check Foudation)。台灣的珊瑚礁體檢屬於印度-太平洋的調查範圍。
*資料來源 /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